走慢一点

时间:2019-07-01浏览:236

穿着迷彩服,胸前别好写着连部与姓名的蓝色铭牌,我在丹青门口敬了个礼,对着母亲举起的镜头笑得灿烂,开启了四年的浙大之旅。

军训结束,我把《微积分》《大学英语》装进书包,穿过月牙楼走上阳明桥。四年里,我大概在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几千次。会在初春看小鸭子在水里划出小小锐角的波纹,感叹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会在夏日正午骄阳下汗流浃背地上坡,想着快点到凉爽的教室或图书馆,会在秋天遥望图书馆门前金黄的“柚子”,会在冬夜看路灯照亮雪花,踩上覆盖着薄薄一层冰水混合物的青石板。手机相册里,总会新增加几张站在阳明桥上拍摄的启真湖畔的景色,有时还幸运地捕捉到了晚霞和彩虹。

走下阳明桥进入图书馆,考试周正逢毕业季,这里多了很多“学士服”合影留念,我微微一笑,想象着自己四年后的样子。进馆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开始自习,直到熟悉的闭馆音乐响起。

东三是一个我无比熟悉的地方,《浙江大学报》的大本营就在这里。怀着对纸媒的特殊情结,曾在家乡报纸担任小记者的我见到校报的纳新宣传后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这里,我有幸与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共事,倾听不同的人生经历,将思绪付诸笔端。我们在东三的例会上学习新闻采写知识,头脑风暴选题,又分赴各个现场采访写稿。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院士校友,全面发展的十佳大学生,醉心科研的“挑战杯”特等奖得主,我都有幸采访交流;“狗粮”满满的集体婚礼,盛大隆重的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我都得以参与记录。有趣的是,四年里我与校报的故事从第一个参与的版面《开学第一周的囧事》开始,以这篇毕业总结结束,记录别人的同时,我也记录着自己的成长。

沿着东三东四的桥向西走,经过湖心岛,拱桥,来到西区湖边的小径,这也是一条我再熟悉不过的路:有连续的两堂课分别在东西区时,就要上演“十五分钟穿越东西区”的极限操作。只要按时下课,我就能伴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广播体操口号快步走到下一个教室,还有时间去接水去洗手间或是小憩一会儿。

西区的教室留下我很多的记忆。物理专业课大多位于西二,一只三花猫也曾常驻于此。有早课又起得晚的时候,去便利店抓上一个“学渣粽”,骑车到西区教室占好座位出来吃饭,看晨光慢慢把走廊镀上金色,摸摸吃着我带来的猫粮的三花,忙碌而美好的一天就此开始。

走出西区教室一路向南,路过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或是秋天黄澄澄的向日葵田,我来到了生物实验中心,为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做准备。走进413室,和早到的队员们打个招呼,在签到本熟练地写下信息,一年的时间在笔尖过得飞快。时至今日,依然记得初识iGEM在西区教室听老队员的纳新宣讲,暑假在413生物仪器的嗡嗡声中思考数学模型,wiki freeze前半夜走出413看路灯将影子拉得好长,去美国波士顿参加比赛展示的话筒与遥控笔传到我的手里,看到Gold List里有ZJU-China时大家激动地一起欢呼……这次国际性比赛经历让我勇于尝试与挑战,结识了一群有趣而靠谱的队友,也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团队日租与讨论完新一届队员纳新事宜,已是深夜。蹑手蹑脚地走回寝室,生怕惊扰到进入梦乡的室友们。远赴杭州求学,寝室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生病时的陪伴,收到礼物的惊喜,教室里占好的座位,期末复习时互助讲题……室友们分担忧愁,也共享快乐。我的两个寝室都有记录寝室趣事的习惯,那些因为一个口误或巧合而全寝室笑到肚子疼的时刻,都记录在案。如今再看,依然感到好笑,但也多了即将离别的不舍。

丹青宿管阿姨的一声“回来啦”将我拉回现实,我微笑着点头,看看这换校区前居住了三年的地方。浙大太大,四年里我依然没有走遍它的角角落落;四年太久,一次“环游”无法将记忆概括。

我是一个走路很快的人,但此刻,穿着学士服站在丹青门口四年前同样的位置,我只希望自己走得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