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钟楼

时间:2019-11-15浏览:778

19366月,一座横亘于之江大学中轴线南端起点的红色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钟楼。她位于校园最南端,由校门拾阶而上,穿过钟楼门庭即进入中心广场。她是校园最高建筑,在此可俯瞰钱塘江及整个校园。红砖清水外墙与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让立于钱塘江畔的她令人瞩目。因楼顶安装有机械鸣钟,故被称为钟楼。自建成起她便是最具校园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但其实,经济学馆才是她的真名。她,承载的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前身之江大学经济系的风雨故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江大学还并没有设置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科,经济系的兴起,还得从之江大学最为著名的校长之一李培恩回国参与之江大学事务讲起。1922年,刚刚在美国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培恩留学归国,起初他在上海商务印刷馆担任英文编辑。但作为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的毕业生,李培恩很快也受邀成为了之江大学的董事会成员,并逐步开始从事之江大学的相关管理工作。

1927年,浙江大学新任命的校长朱经农因故未能赴任。之江大学董事会便邀请李培恩代理校长职务,李培恩欣然接受,并在三年后正式担任校长职务。而此时的之江大学,也正迎来谋求发展的黄金机会。

192912月,经校董会与国民政府协商后,设置了文、理、商、建筑4个院10个系,其中就包括隶属于文学院的经济系。当时经济系就由校长李培恩牵头,吸纳了刚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胡继瑗以及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孙宗钰等教学骨干。当时李培恩亲自负责教授经济学课程。他治

学严谨,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作业和考卷全部使用英文,对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也坚持用英文批改。

经济系作为之江大学最为热门的系,规模迅速壮大。李培恩将经济系分为工商管理、统计、会计和经济理论四组。此后经济系又先后引进了范定九、唐庆增、锤相青等人才,师资力量也愈加雄厚。

在经济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硬件设施也不断改善,钟楼就是在此时兴建而成。1936年,民国著名实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为之江大学捐建了钟楼。钟楼竣工后,校长李培恩亲笔为此楼题写经济学馆四个大字,镌刻于一块白色大理石上,时至今日,经济学馆四个字依旧镶嵌在大楼北侧的二层门楼正中位置。同时,为了纪念在史量才遭遇暗杀中无辜罹难的学子邓祖询,经济学馆也称为邓祖询纪念馆。在建成初期,钟楼主要作为经济系的教学和办公用房,一层有会计、统计、打字教室、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及校园办公室;二层则设有经济系图书馆及主任办公室;三层为经济系的讲演厅。毫不夸张的说,钟楼就诞生在之江大学经济系最为顶峰的时代。

然而仅仅一年,经济系就不得不与钟楼告别。由于日军侵华,经济系也不得不随校撤离杭州。因局势变化,之江大学在屯溪又不得已被宣布解散。此后从1938年初到1946年,之江大学先后海辗转上海租界、福建邵武、贵州花溪等地办学,经济系也随之迁徙。最终于1946年,李培恩带领之江大学师生结束了八年颠沛流离历程返杭办学,经济系得以回归经济学馆。六年后,在全国院系调整过程中,文学院各系及部分数理化学系进入浙江师范学院(后改称杭州大学),经济系最终与钟楼阔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