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路求学记忆

时间:2019-11-15浏览:278

  文二路求学记忆  

1978年,杭州大学恢复了高考招生。但当时的杭州大学还没有经济系,只有一个挂靠在政治系下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由于刚刚恢复高考招生,当时的杭州大学条件极为艰难,校区资源也尤为紧张。政治系并没有处在老杭大所在的西溪校区,而是设在文二路上的财贸干部学校。作为政治经济专业当年第二批新生,罗卫东就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杭大求学之路。

尽管物理条件十分艰苦,但当时的求学氛围却是非常浓厚。老杭大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极为重视学生的经典著作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都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读物。以当时必修的《资本论》为例,其第一卷的研读课程就要耗费一年时间,三卷研读下来需要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课时。不仅要会读,还要会理解,当时《资本论》课程的考核既重视学生对于概念的把握,也十分关注学生对于其思维的理解。可以说在对于经典的阅读上,老杭大的政经学可谓下了功夫。由于那时的潜心研读,罗卫东积累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

那时的政经学生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和经济思维,一方面要归功于经济学经典著作的洗礼,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政经老师们的言传身教。那时的大学科研任务相对轻松,授课教师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去。王荣、丁之江、俞明仁等一批教师潜心教学,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罗卫东来说,谢瑞淡和王福英两位老师对他影响巨大。谢瑞淡是当时主干课政治经济学的老师,主讲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部分,他讲课富有激情而又条理清楚,能把深奥抽象的马克思经济学讲得浅显易懂,深受学生们喜爱。罗卫东留校任教后,也得到了老师谢瑞淡的极大关怀,谢瑞淡手把手地传帮带,将授课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王福英则可以说是罗卫东进入科研的领路人。大学时的罗卫东一直保有着对于日本的好奇,他的外语修读也是日语,并逐步开始尝试研究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机理。王福英知晓后,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与悉心指导,并帮助当时只有18岁的罗卫东在《管理者》期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在发表论文的成就感和稿费的双重激励下,罗卫东对科研愈发有了兴趣,并逐步走上了研究经济思想的道路。

19771978级的同学是充满理想又非常朴实的一代,他们大多出生在五十年代,生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作为政治系、经济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又比较解放,比较活跃,有长期受教育形成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也比较乐意接受。在校园里,同学们经常对一些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彻夜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罗卫东所在的寝室亦是如此,八个人时常坐而论道,讨论人生选择、国家经济改革、国际关系变化等问题,甚至于自己内部讨论不够尽兴,他们还自发组织了研讨会。

随着经济系从政治系中分离并不断壮大,经济系很快就重新搬回了西溪校区办学。文二路上的几年,是杭大经济系条件最为艰苦的时光,但也是学风最为淳朴,成绩最为斐然的时光。那一批学生非常务实,许多同学的个人理想就是毕业后当老师、做研究,教书育人,探索真理,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后来他们大多也成为了政府部门、教育界与经济学界的重要骨干,袁志刚、万亚伟、童亚辉、沈炳熙等都是其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