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马列教研室

时间:2019-11-15浏览:764

享有“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曾经是一所涵盖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的综合性大学,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只剩下4个工科系。后来有所扩展,理科逐渐恢复,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仍是学科比较单一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开展,对经济学科的建设需要也变得十分迫切。当时周文骞教授先后担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唯一一个非理工学科背景的领导,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当时的浙大并无经济系,只有一个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经济管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怎么建设新学科呢?自身力量不足,便只能从外面引进。周文骞首先想到的,便是向他在复旦进修时的导师蒋学模求助,从导师那里引进了刚刚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的姚先国,与姚先国一同调来的还有金雪军、吴国华、崔琰等青年教师,包括他们在内的十余位教师共同构成了马列教研室的师资队伍,后来浙江大学的经济学科就是在这个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84年,周文骞以马列主义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社会科学系,开始专业化办学。学科建设需要人才,当时经济管理人才奇缺,作为主管领导,周文骞在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可谓殚精竭虑、费尽思量。

除了引进青年教师,他还在全国寻找原浙江籍的经济系知名学者,试图引入浙大作为学科带头人,如中国社科院的赵人伟教授、厦门大学的胡培兆教授等,但都未获成功。后来,周文骞从美国聘来了在美国国家统计局担任研究员的应用统计专家张小蒂,还从浙江省委党校引进了宋玉华,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系里的师资力量。之后周老又找到了原籍青田在《人民日报》工作的《资本论》研究专家俞明仁教授,于1985年将他调入浙大担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同年俞老师领衔申请到了政治经济学硕士点,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在向外引进人才的同时,周文骞也十分重视系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上,他对青年教师们悉心指导,甚至将教案给他们作为参考。在研究上,周文骞亲自给他们出题目、定思路,与他们合作撰写文章。在生活上,也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知悉姚先国不得不和妻女分居后,周文骞便亲自为其申请了单间,后又为他争取了小套间,帮助姚先国安定生活。

周文骞教授还将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显示出超前的视野。1984年,浙大与德国汉斯·赛德

尔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中德合作的管理培训中心,选派青年教师和优秀应届毕业生共15人分两批到德国学习,姚先国等青年教师作为第一批进修组的负责人带队去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回来后在浙大任教。

1987年,浙大社会科学系分为两系一室,即哲学社会学系、经济学系和马列主义教研室。此后于1990年成立工商管理学院,1993年成立对外经贸学院。从马列教研室再到对外经贸学院,老浙大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到四校合并前夕,对外经贸学院已有经济与金融、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法三个专业系,教师70多人,设有8个硕士点和4个本科专业,并着手博士点的申请。这一发展成就,凝聚着新老两代许多人的心血,而周文骞教授则是核心人物,是策划者和组织者,说他是原浙江大学经济学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名副其实。

特约编辑 卢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