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比赛 回归初心

时间:2019-11-29浏览:292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相信,赛事虽已告一段落,这支热爱教学的参赛团队还将继续参与、推进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

■高翔 公共管理学院

 我的老师郁建兴教授是浙江大学首届心平奖教金杰出教学贡献奖的获得者。他得到的荣誉是对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学生讲课,长久付出的认可。受老师影响,我一直坚信大学教师就应该全身心投入一线教学。因此,在最初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这样一个多少有些远离课堂的活动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

然而,备赛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就打消了我内心的抗拒感。那原本应当是一次激情昂扬的动员会,实际上却变成了有些“群情激愤”的研讨会。在会上,同样是参赛选手的徐老师问:“我们参加这个比赛,对提高浙江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能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也记得楼程富老师的回答“除了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如果得到好的奖项,你们就可以不只是管好自己的课堂,还可以影响更多人投入教学”。

在那一刻,我知道参加这个比赛将是不虚此行:在最低限度上,它聚集了一群关心教育教学的志同道合者,让我们打破了一个长久以来的错误印象——今时今日的大学,教学已经成为青年老师的次要工作。也正是因为有着对人才培养的共同志趣,我们很快成为了彼此信赖的好朋友,成为了漫长备赛道路上的亲密伙伴,更成为了分享教学心得的同道中人。

对比赛这种形式抱持怀疑的并不只有参赛选手。在得知我将参加比赛后,我所在公共管理学院的师长、同事纷纷对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甚至说“比赛得奖是好,学院会很高兴,但你日常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压力已经很大。如果你退赛,我们也会理解你。”

从事政府管理研究,我完全了解学院在学科评估等环节中面临的指标考核压力。但即便如此,学院仍然愿意把面向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把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放在首位,把一个普通教师的个人福祉放在首位。

在知道我已经坚定参赛的决心后,学院很快组织了一支“教练团队”,协助我打磨教案、完善设计。不过,教练团队的指导重点并不只是在于如何对标训练,而是更加侧重如何教好《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选读》,讨论本科生课程的基本定位,强调批判精神的不可或缺。

每一年教课,我都会从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开始说起,提醒学生,即便未来长期在科层制体系之内生存,也不能失去反省意识、遗忘求是之心。“是”是真、是善、是美,它让我们可以超越外部施加的评价体系,保持判断力。我很高兴自己身在一个能够超越科层制考核评价体系,回归大学教育初心、保持独立判断力的学院之中。

在这样的抗拒、怀疑中,参赛已经不是为了比赛,比赛是我们改善教学、形成团队、影响他人的一个途径。用马克思的话说,正是这些抗拒、怀疑使得我们没有被比赛异化——“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现在,赛事虽已落幕,我们却才刚刚开启投身教育科研事业的漫长旅程。我也特别期待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相伴而行。

(作者为浙江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