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寻常处下功夫 于细微处见真章

时间:2019-12-27浏览:758

滴滴滴,紫金港东区的小白车开进了西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人文社科组团等都设有候车点;上车吧,每天1737,光华法学院紫金港直达班车准时发车,行驶在紫金港校区与之江校区间的20公里,为同学们准时上课保驾护航;开课啦,紫金港西区艺术教室改造正在加快,改造完成后将开设书画类通识课程,为艺术教育与活动的强烈需求释放压力……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浙江大学开展主题教育要求开门搞教育,吸纳师生意见、回应师生关切、解决师生困难、接受师生监督、邀请师生评判,每个环节精心谋划,绝不草草收场。师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方便舒心。

 

最急最盼的问题解决了

如何把工作做到师生的心坎上?

浙大的回答是解决师生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现东教学区教材库和文化商店所在点将被改造成校区内新设供餐点的消息在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一经发布,师生就纷纷留言:看起来就很温暖”“看完拥有了满满的学习动力”“大家刚刚反映了学霸餐问题,学校就立即有了规划,好幸福”……

生活有了贴心服务,学习更不能少了保障。为了给更多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物理空间,加强思维碰撞和有机互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楼内连续三层楼的共10间讨论室被改造完善,桌椅及投影电视机配备齐全,12月初将实现线上预约及线下自助使用。

 为解决师生急切期待的教学环境优化问题,艺术与考古学院新设美术学研究生、设计类研究生集中研学的专业教室和文博系毕业班专业教室,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破难题,破的就是和师生关系最密切的问题。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近期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成立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各专业“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流程管理与指导。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农药学的郭逸蓉这学期就尝到了变化带来的好滋味,她说:“目前试行的小班化教学让师生间的交流加强了,实验教学更方便了。两个任课老师团队在同个学期平行教学,资深教师向青年老师传授上课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使我们青年教师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为了服务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人事处调研汇编《浙江大学人事人才服务指南》,进一步方便教职工了解相关人事人才政策和办事流程,力争本本发放到老师手中。人才办则实施引进人才报到入职全流程服务,通过设立服务专员岗位,从引进人才受聘开始,提供一对一服务保障,跟进相关支持措施的落实到位。

而针对对师生和校友初创或成长型项目支持力度还不够的问题,创新创业研究院整合资源成立项目配套产业基金,计划总体规模5亿,首期1.5亿元已落实到位并完成首个项目投资,加强对初创或成长型创业项目的支持。

接触师生一线,为烦扰师生的问题找到出口,真正提升了主题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校园生活的品质感和体验感,也让师生感到更幸福。

 

小事细事一桩桩做实了

用心服务,不负使命。总务服务热线接线员李冠男这样说。今年10月,浙江大学总务处推出一号统管,是从最多跑一次再到最多找一人的积极探索。李冠男说这是坚守初心的体现,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将广大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

简化繁琐的事务背后是责任的担子挑起来了。这学期,紫金港校区西一教学楼213内,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起了办公值班驻点,受理学院低年级学生原本需要到玉泉校区学院办公室办理的各种事项,专人定时负责统一解决学生跨校区办事难的问题。同时,本科生辅导员每周两个半天在紫金港校区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帮助低年级学生答疑解惑,为的就是加强同学们的归属感。

法学院本科生张俊胡杰曾经常在清晨被运送垃圾的环卫车辆吵醒,现在他的感觉变了。每天傍晚,校区内的生活垃圾被统一运送到校外,清空的垃圾桶于次日清晨回到校园,为的是帮助同学们避免垃圾清运车的干扰,创造安静舒适的家环境。

在海宁国际校区第一个使用了跨校区行政服务代办的夏强老师,夸赞这种新服务“响应很快很及时,减少了异地校区的疏离感,让人感到温暖”。几乎同时,海宁国际校区新增六门人文社科类学院和UIUC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并配套通识系列讲座,满足学生对多样化通识课的需求;而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校园内快捷使用海宁市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的引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校园内交通不便及与公共交通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有一桩桩关于最多跑一次的有益尝试:

本科生院跨校区学生自助服务开通,中英文成绩证明、GPA算法证明等可以自助打印,本科生学籍异动部分工作实现网上办理;校团委建立起团学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将12项团学工作办理事项整合在统一空间内,设5个办事窗口、开通办事热线、印制办事指南,推进事项快速处理;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开通大型文体活动电子化审批,多校区体育馆、田径场等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纳入学校公共场馆共享服务平台;社科院依托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窗口作用,进一步优化师生办事流程,100%的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        行动起来,把每一件小事尽量想得细一些、做得深一些,线上线下的效率提升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拉近了。

 

管理服务的生态优化了

破解长期困扰师生的管理服务难题,优化校园服务生态,为的是营造更纯粹的干事创业环境,释放创新力和生产力。

雷达扫描,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出勤情况;打开手机,丰富的在线课程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方便查漏补缺……11月中旬,学在浙大”2.0教学平台正式发布,全校师生均可登陆该平台,感受教与学的新魅力。学在浙大2.0”支持MOOCSPOC两种模式课程,既能够满足校内学生学习,也能够满足校外培训、社会服务等需求。网站与移动App的结合将更加灵活地支撑师生在线教学,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途径。通过与知识图谱”“课程云”“智慧教室结合,平台将学生的在线自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帮助教师激发课堂活力,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求是学院则试点探索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依托的“一站式”综合管理新模式。园区“五个一”(一个健身房、一个艺术室、一个宣传彩屏、一个一站式育人服务中心、一个宿舍调整改造项目)和宿舍“六个一”(一个党员之家、一个谈心讨论室、一个自习室、一个毕至居、一个自助洗衣房、一个自助服务室)项目,使学园学生活动空间得到延展。“一站式”服务厅面向全校专业院系开放18个流动工位,打造学生成长服务站。红色驿站、团学园地、生涯规划、权益服务、场地物资、学业发展、学生资助、心理咨询等8个对外服务窗口,常态化提供党建、团建、管理、学生事务、园区公共事务等服务,精准对接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想学习生活需求。

为加强学生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党委学生工作部还打造“三全育人”学生信息平台,针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新生之友等不同角色定制个性服务。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评奖评优等服务,以标准化业务流程记录学生成长关键事件,并通过与教务、体艺、宿管等部门的信息互通,生成全方位的成长轨迹,最终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方位育人。

在竺可桢学院,覆盖率已达100%的专业导师制正不断优化激励和考核机制:推进导师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荣誉教育系统里添加导师制模块,从学生端、导师端、院系端真正实现无纸化、线上化操作,让导师制实施更便捷,管理更规范,进一步发挥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中高水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促相成,在校园与师生之间、在每一个你我之间,激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