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时间:2020-03-06浏览:503


“197426日清晨,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按钮,收听天气预报。他带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摄氏度……’”

这篇纪念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小学课文,是我对竺老校长的第一印象。并且,在往后的十多年里,都一直在脑海里留存着深刻的烙印。转眼时光飞逝,曾经那个因为在课堂上读到纪念竺可桢的文章而默然啜泣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为了“他的学生”之一。

我依稀清楚地记得,课文里所描写关于竺老校长直至去世前一天,坚持保持的两个习惯。一是给大自然记“日记”,二是做早操。当时年仅十岁的我,尚且无法领悟他对于我国气象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之宏伟,却为他一丝不苟地科研精神和自觉自律的生活作风所感染。因而我在而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慢慢地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无论是早晨起来列好当日的工作清单,亦或是晚上复盘一天的收获,这逐渐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似乎也体会到了竺老当年笔耕不辍的工作热情,感受到了四十多本日记、上七万字背后所承载对家国事业的坚守。

对于竺可桢校长的第二印象,是大一开学首日父亲驾车载我驶过启真湖畔前往云峰宿舍。我趴在后座车窗上,迎面与竺老雕像相遇。他的身躯飒飒挺拔,目光坚毅地注视着前方。在求是园的近五年学习生活里,他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月牙楼专教里度过一个个背诵外语的清晨,热火朝天做设计的夜晚,还有艰苦的出图周、考试周……有时候做设计遇到了瓶颈,我便放下画笔在校友林里散散步,听听鸟鸣和笛声,默默地回味竺校长带领师生坚持教学的西迁岁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冬去春来,竺校长的两问早已化成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力争成为和他一样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人。皎月清晖,求是创新精神感召着我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前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