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卡点的醒目红袖章

时间:2020-03-27浏览:658

 

学生记者 王茜茜

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将春节气氛吹得七零八落,往常热闹的街道因病毒的突然来袭人声渐少。在这份冷清中,浙江省江山市城南社区各个卡点处的红袖章愈加醒目——那是一支由党员、公职人员、教师,以及物业安保等人组成的防疫志愿者队伍。因人手少,任务量大,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物理海洋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吴姝瑜,于正月初九径直前往社区卡点,主动请缨成为社区疫情防控宣传岗志愿者中的一员。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吴姝瑜所在的城南社区共设17个卡点,各卡点的工作内容大致相同,包括劝说流动人员佩戴口罩,避免人群集聚的情况发生;识别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劝返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最早我们通过询问了解,看是否是本小区人员、是否存在从疫区回来的情况。吴姝瑜介绍道,之前我们发放了出入通行证,居民可以凭证进出,现在是通过健康码进行识别。若符合通行条件,志愿者则要对人员车辆进行量体温以及相应的登记。最后便是要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小区内部,我们通过使用喇叭进行宣传,后来主要是教出入的人员申领、使用健康码。吴姝瑜说。

作为主动请缨的学生志愿者,吴姝瑜的志愿工作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机动性。“我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卡点工作。”吴姝瑜说,“如果我了解到哪个卡点人手比较紧缺,在没有安排的情况下,我就会去那个卡点做志愿者。”吴姝瑜笑着说:“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志愿活动开始之际,人手少、任务量大,采用的是两班倒工作制——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为一班,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为一班。因此,志愿者的午饭及晚饭时间完全被错开。吴姝瑜在卡点吃过一次晚饭,“吃的时候还要避免病毒接触的风险,只能是趁没有人的时候赶快扒两口,远远看见有人过来就把饭盖上,所以到后面吃的都是很冷的饭。”

除志愿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之外,对吴姝瑜来说,与群众的沟通是另一大难点。“最开始封小区时,每个小区只留一个进出的门,其他的门不准居民出入。有一小部分群众理解度不够,会有一些意见和矛盾。”吴姝瑜说,“我遇见过一对老夫妇,就近的门不能出入,进出得绕很远的路。他们认为在绕路的过程当中,接触到病毒的可能性会增大,所以很不理解。这个时候就得通过多沟通、多理解、多换位思考的方式给大家做好解释工作。”

 

“吴家女,邻家伯,戴口罩,守村头”

 

吴姝瑜是通过父亲了解到这项志愿任务的。父亲是一名防疫志愿者,从他口中我得知,当时志愿工作人手非常少,任务量却很大,物资也非常匮乏,条件很艰苦。吴姝瑜直言:做志愿者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一直跟我说,身为一名党员,要用行动去守初心、担使命。在这种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只有党员冲在最前面,发挥自己的模范先锋作用,才有可能凝聚群众力量,共同克服难关。”

每天出门之前,吴姝瑜和父亲都会互相检查前期准备工作,例如防护装备是否佩戴正确,酒精等消毒物品是否携带完全。早上,他们会一起了解疫情相关进展,晚上他们会一起搜索疫情防护知识。“这些都是心照不宣的。”吴姝瑜说,“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人,只有保证自己的安全,才不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包括父亲在内的身边人都对吴姝瑜的志愿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母亲会及时督促我们做好消毒工作,还会给我们卡点送去热水、杯子和茶叶。”吴姝瑜说,“朋友们会从我发的照片中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人给我寄了两副护目镜、一包口罩和许多一次性雨衣,有人则是写了词鼓励我:

吴家女,临家伯,整整齐齐排排坐,戴口罩,守村头,严阵以待,赶那冬瘟,走,走,走。(钗头凤)”

 

“做志愿服务,是件幸福的事”

 

自进入大学以来,吴姝瑜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宁燕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支教经历,到梅花节等各项志愿活动,再到今年的志愿防疫,都出现过吴姝瑜的身影。虽然它会占据很多时间、耗费很多心血,有时也较为吃力,但它从来不是件吃苦的事。吴姝瑜说,相反,它常常能带来深厚的幸福感。

吴姝瑜曾组织了“重‘走’长征路,‘童’唱爱国情”红色宣讲进社区主题活动,她回忆道:“在休息期间,几十个小孩子一齐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那种突如其来的感动,令人难以忘怀。”

在她看来,志愿服务总是充满着感动的瞬间,也非常锻炼个人能力:将校园里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配合,能进一步反哺、充实、完善知识体系,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此次的志愿防疫也不例外。新认识的顾叔叔让吴姝瑜敬佩不已:

“他不是社区志愿者,而是自觉自发、进行个人志愿活动的社会参与人员。当时,他发现居民会在池塘边聚集洗衣,便每天凌晨四点前起来,在池塘边守一整天,防止群众聚集。因此,他的工作时间非常长。这种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参加志愿者是青年人该有的担当。在尚好的青春里,我想做一些有力量的事。”吴姝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