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用坚持与热爱收获成长

时间:2020-04-24浏览:578

 

■学生记者 施亨妮

3年时间把一篇被拒绝6次的论文,从别人的回收站物品变成高水平刊物的收录文章,她经历了什么?从科研小白到逐渐摸索出门路并喜爱上做科研,她的心路历程如何?走近浙江大学2017级信息与通信专业博士生陈颖,听她讲讲自己求学、科研路上的苦与乐~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20173月第一次投稿,到经历多次修改、重投,再到20202月被IEEETMC正式录用,陈颖的论文——OntheCapacityofFractalD2DSocialNet-workswithHierarchicalCommuni-cations的发表之路,历时三年,几经波折。

那么,这篇论文主要涉及哪方面,灵感来源是什么呢?随着5G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传输速率/容量、延时、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KPI)的要求也在不断经历质的飞跃,这篇论文基于Ku-mar2000年提出的关于无线网络容量的经典理论,从代数拓扑的角度引入当今社交网络的分形特征,更新完善已有的容量理论。针对具有分形(Fractal)特征的D2Ddevice-to-device)移动社交网络,陈颖分别推导了分形社交网络中,移动用户D2D通信时直接和分级分层通信时的网络容量限(Capacity),并特别证明了当D2D用户直接通信时,网络通信容量回归到Kumar教授的经典定理。

自接触这个课题以来,陈颖就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困难。用近半年时间在脑中构画研究蓝图,其中又涉及大量艰深枯燥的数学推导,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初涉猎时更是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状况。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更像是“把自己的脑子当成了一台大型碎纸机”。其中,陈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从直接社交通信推广到分级社交通信的场景,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灵感来源于看似与她的研究毫不相干的排队论课程。某次授课中,任课老师抛出的供大家课后思考的一个问题使她突然意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建模问题,通过私下与这位教授发邮件沟通,研究才得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面对多次被拒稿的结果,陈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其实在一开始投稿的时候,我就有预感这篇论文的录用过程会比较漫长,因为这篇论文涉及大量艰深的纯理论的数学推导,而要理解跟接受一个新的理论,本来就是不太容易的。”审稿人的许多意见和导师们的帮助给了她更开阔的思路,通过对这些意见的思考,这篇论文的研究才更具体性。“经过了这一次的‘绝处逢生’,也让我有了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对以后的挑战。”

 

漫漫科研路 步步求是行

 

初涉科研,陈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对前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无所知,所以能抱着乐观的心态。中期的心境很像马拉松长跑,慢慢进入科研状态后,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完成一个课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没有历史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独立解决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期间会有很多次自我怀疑,甚至不堪重负想放弃,但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已经坚持走了这么长的路,于是心有不甘,咬咬牙逼自己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觉很多问题也就得到了解答。后期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阶段,之前积累的经验使得自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有更成熟稳妥的应对方式,之前做出来的成果也慢慢开始被认可和接受。而在这一渐渐自信的过程中,自己也会真正开始认同、喜爱科研这项工作。

科研道路无疑充满了艰辛,面对重重考验,陈颖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机制”。在她看来,具体研究上的问题,其实没有捷径可走,还是要靠自己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别人的解决方式中获得一定借鉴,慢慢把问题想通想透,也可以多与导师、同学沟通,获取比较正面的反馈。作为一名博士生,培养把板凳坐穿的毅力和耐心是很重要的,但长时间处于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中,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和僵局,这时候不妨多听听“局外人”的想法和建议,说不定也能从更宽泛的视角得到启发。心理建设上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博士生来说,比较常见的是研究没有进展时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于她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制定研究计划。一开始的计划都是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比如搞清楚研究的方向,阅读相关方向的文献。对自己的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和想法之后,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几个大部分,然后逐个完成。在实施每个部分的过程中,再逐步细化,具体到哪个时间段需要完成什么具体任务,通过对自己工作全局和细节的把控削弱负面情绪。

一路走来,陈颖将自己从事科研的支撑力归纳为自己对于工作的责任心、浙大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家人和好友的支持。她说:“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接受和认可的时候,会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忍耐都是值得的,由此产生的成就感也会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计划性和执行力是制胜法宝

 

行百里者半九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浙大的陈颖,长期保持着良好习惯,这对她的学业和生活大有裨益。无论是本科时期,还是研究生阶段,多年的求学经历中,她最大的体会就是如果想在学术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事上做出成绩,就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并坚持完成相应的计划。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制定计划,并且基本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在计划方式上,她善用层级规划,将未来一阶段分成长期(几年内)、近期(几个月内)和当前(一周或一天)三个层次。长期计划重在与自己期望的发展方向吻合,可以只简单列出自己希望在各个方面达到的目标;近期计划需要条理清晰,至少应该明确到为了完成最近几个月内的任务,需要执行哪些具体的子任务以及怎么做;当前计划她一般会具体到每一天,在睡前按照时间节点详细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选择信息与通信专业,陈颖最开始是出于兴趣,长期接触中逐步坚定了“爱你所选”的信念。对于因课程艰深而产生畏难情绪的学弟学妹,陈颖结合自身经历建议道:“兴趣大多是表层和暂时的,任何事情都会有边际递减效应,只要熬过目前的困难磨炼,尝到深层次的快乐,自然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科研爱好划分明确 多态生活张弛有度

 

陈颖说:人在空闲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我是谁,即自身与别人本质的不同。在陈颖看来,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因此她严格区分工作日与周末,用周末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且以此给予大脑相反的刺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她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并且习惯在自己深有所感之处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看完一整本喜欢的书之后,会写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阅读手账,在这个输入输出的过程中享受思考的乐趣。不方便翻阅纸质书之时,陈颖便会利用零碎时间来听有声书或者TEDTalk。此外,看话剧、坚持每周几次的慢跑、旅行和美食都在科研之余调节着陈颖的生活节奏。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在她的理解中,参差多态就意味着多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是谁?想成为怎样的人?陈颖在一步步踏实前行中完成对这些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