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赋动能 “医”心“医”意创一流

时间:2020-05-15浏览:727


本报记者 禾穟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中,医学院收获颇丰:两项成果获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大学术进展,一项成果获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大学术进展提名,获奖数量位居前列。

这样的学术进展,对医学院来说是“家常便饭”:仅20191025日同一天,医学院郭江涛课题组和DanteNeculai教授团队,同时在《科学》杂志上发文,介绍最新研究发展成果。

优质科研成果如何频现?如何激发学科内涵式发展活力?如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双一流”发展动能?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医学院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高原筑峰,变学科优势为生态优势

 

20204月,精准医学会聚研究计划发布。作为浙江大学创新2030计划之一,这是继双脑计划之后医学科学领域又一重磅计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志红作为该计划首席科学家在计划发布时表示,计划将依托一流的医学中心,推进疾病精准诊疗技术创新和范式变革,强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交叉会聚,推进医工信多学科融合创新,培育重大原创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打造精准医学前沿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多学科交叉碰撞,科研的渠道被不断拓宽,学科的边界被不断拓展。自“双脑计划”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开始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20193月,社会科学研究院确定脑与决策、脑与认知、人工智能与应用、意识与伦理四大研究方向,通过交叉汇聚,大力推动管理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与脑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在双脑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实问题。

除了营造卓越的学科发展生态,医学院还积极探索用人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医教研协同,鼓励交叉

研究,构建起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截至2020513日,共有208名医学院教师双聘到各附属医院,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联合培养学生、共同加强人才引育等方面工作。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师院内双聘管理办法(暂行)》实施一周年之际,来自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教师医生代表,纷纷畅谈感受:“双聘教授的加盟提升了医院科研和教学的质量,促进了人才引育。”“双聘制度增进了基础和临床学科的相互了解,思想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促进了合作共赢。”“与双聘教授相互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实际成果的产出。”……

 

开放发展,变学科优势为合作优势

 

感谢浙大的关心与祝福!我和夫人身体状况良好,也希望贵校一切安好。疫情使我们团结一致,愈加凸显了两校的友谊和人性的力量。在自己与夫人确诊为新冠肺炎、接受隔离后,美国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S.Bacow在给浙江大学的回函中这样写道。

面向全球发布《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经验》,连线爱尔兰、英国等地开展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介绍,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电话会议,与各海外校友会开展点对点支援,组建传染科、呼吸科、院感科、护理等一线医务团队提供在线咨询……疫情期间,得益于日益拓展的全球合作网络,医学院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校,共享经验、共抗疫情。这张联结着丰富资源的网络,也在医学院深化办学中,不断延伸——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疑难未诊断疾病联合研究中心,推动未知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正式签署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协议,开启“医+X”精准医学领域转化研究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合作;与澳门大学举办首届长三角-粤港澳青年学者健康论坛,探索医学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筹划“50国合作伙伴计划”……在浙江大学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联合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所2015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实行教授互聘制,双聘教授在对方学校具有与其本校教授同等的学术权利,目前两校双聘教授已达30人。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20196月合作再加码,两校医学院签署“医+X”交叉学位项目合作协议,推动医学领域深入合作,为进一步在海宁校区规划建立联合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模式,变学科优势为育人优势

 

不久前,医学院巴德年医学试验班(临床医学八年制)传来了好消息:2015级巴德年班学生周军彬和唐林松分别在国际知名期刊接连发表论文。这两位学生恰恰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受益者。该模式聚焦具有多元学科背景和全球竞争力的引领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前四年依托竺可桢学院学习非医学本科专业,厚植多元学科背景,后四年进入医学博士培养阶段,融汇科研创新与临床能力培育。

作为两位学生的指导老师,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徐骁早早地为两位临床医学新生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早期接触临床问题、早期融入科研团队。带着前四年在生物医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积累的经验,周军彬和唐林松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迅速将所学与团队的肝癌分子分型与肝移植研究相结合,并在导师和团队的帮助下,在科研之路上收获满满。

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仅体现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上,也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得益于杏林之星--浙江大学医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医学院青马),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开始涌现。

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佳大学生、医学院第二届杏林之星获得者陈杰曾有过一段从临床医学专业转到公共卫生专业的经历,从小因咳嗽变异性哮喘而常服用抗生素的他,立志投身减少抗生素滥用研究。他带领团队,基于全国13省市范围的实地调研,确证零售药店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普遍,并进一步提出了抗生素管理的浙江模型。他说:相较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事业可以通过改变医疗政策或改善卫生机制拯救更多的人,影响更深远。

截至目前,医学院青马已开展十余期,累计培训200余人。这些优秀的浙大医学生中,有被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医学新星;有参加互联网+斩获金奖而走向创业征途的医学创客;有热心公益、投身大凉山支教,被主流媒体点赞的医学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杏林之星'作为学院十佳大学生、'十百千'人才梯队建设核心,作为医学生的榜样,要积极引导广大医学生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树立到基层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周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