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风 共庆华诞

时间:2020-05-15浏览:207


黄玥


巍巍学府,百年荣光。浙江大学123周年校庆之际,我即将从母校本科毕业,回望过去的五年,回望时间长河中的百廿三年,心中激荡起无比的敬念与荣光。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所谓大学,是它的文化底蕴、厚重积淀。我是五年前那个被带进校史馆的懵懂新生,也是两年前那个在华家池校区名人走廊里驻足的医学生,将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和他们背后的历史熟记在心。“求是”校训,既为求是,必有前人榜样。林启、蒋梦麟、竺可桢等校长们,带我们走过建校之初的奋斗,抗战时期西迁的艰辛,将家国责任担在自身肩头;马一浮、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等教授们,追求真理传道解惑,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将“求是”精神融入浙大的求学氛围。在面对厚重课本,秉灯汲取知识的夜晚,每感无力时我总会长久地站在走廊中,凝视那一幅幅优秀校友的画像,以及画像底下概括了他们辉煌人生的简练文字,便会油然地迸发巨大力量,想到正值青春年少的自己也该立身立业,力排万难,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所谓大学,是它的历久弥新、敢为人先。“创新”校训对我的整个本科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浙大特色通识教育历经多年的实践和改革,位列大学之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作为理科学生,我也能够在浙大的课堂领略古希腊文学、东方史诗的魅力;能够在刑法教授幽默的语言下拥有严谨的基本法学逻辑;能够聆听经济学大家对中美贸易战的娓娓道来。在本科阶段的我接受了良好的大类基础培养以及交叉学科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得益于学校对第四课堂的建设,我也赴境外交流,培养起国际视野和更开放的世界观价值观。

浙大的“创新”,不止于课程系统的新,更有创业之新。各个领域均执牛耳的“浙大系”已成为浙大的闪亮名片,而浙大与阿里巴巴的名校名企深度合作,更是加速了浙大的创新步伐,成为全国不可取代的力量。

三年前的百廿校庆,我有幸作为校庆志愿者的一员,融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为浙大庆生的人群中,向他们展示浙江大学的风采。三年来,我看着大西区落成,宏伟的新校门屹立在校园一角,看着母校在学科建设中更进一步跻身全球前列,在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中崭露头角,在新冠疫情来临时临危不惧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日新月异中,不变的是月牙楼前竺可桢校长的恳切目光,不变的是图书馆墙上“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警言,不变的是跨年夜上校长的歌声和同学的欢呼,不变的是紫金港医学院前那惊艳了春色的樱花一片。

何其有幸,我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共享“浙大人”这个无上荣光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