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存为·工业设计厅

时间:2020-07-10浏览:361


 

今年6月,一场名为另存为的毕业设计展在云端拉开帷幕。展出的45件作品分为造物”“交互”“体验三类,均出自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20届本科毕业生之手。

其中,“造物”包含着对身边的实体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互动”指物联网时代现实与虚拟的互动;而“体验”类作品则旨在设计合理而完善的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与流程体验。

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徐雯洁介绍,选择“另存为”这个名字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受到疫情影响,制作实体作品需要的专业设备和具体材料难以获取,今年的部分作品只能用计算机视觉辅助来体现;第二,对于设计师而言,各种原因引起文件丢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另存为”是一个带有幽默的提醒,贴近日常工作;第三,这个名字寓意着本次展览既是毕业生们对过去的“储存”,也是他们未来人生的“新开端”。

通常情况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展是实物展品的集合。在情况特殊的今年,他们大开脑洞,选择用3D展厅的形式呈现。当我们扫码进入界面,不仅可以看到每个作品的详细信息,还仿佛置身于精心设计的展厅,不自觉放慢了脚步。我们希望能够用这样一种新鲜的方式,来体现浙大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和实力。徐雯洁说,这个在国内高校毕业展中非常罕见的做法颇具看点,一经发布就受到广泛好评,合作邀约也纷至沓来。

那么,我们在3D展厅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郑涵佳的“囊萤(Fire-flies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作品。作为一款面向三维交互开发的智能指环,它能够检测食指的运动轨迹,并配有确认按键和调节滑条。用户可以通过囊萤指环在指尖完成大部分的三维交互任务,解决了目前手势交互疲劳度高、动作幅度过大造成的社会尴尬等问题。该指环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虚拟现实交互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输入方式。

而周芷怡则关注到发生在博物馆文创商店里的现象。“在用户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如何让用户的关注点从产品物理属性转移至文化属性,如何在博物馆内商店的线下场域让更多用户更深入地理解产品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我整个设计的源点。”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她提出一种多维互动策略,通过构建复合化互动空间、引入数字互动设备,将博物馆商店从购物场所拓展为“人文空间”,使之真正成为最后一个展厅。

对很多同学来说,做毕设的过程也是一次蜕变历程。一款紫外线消毒灯的创作者李彦樟就感受颇深。在产品构思初期,他也曾提出过一些看起来更夸张、更包含所谓“创新点”的设计方案,但都很快被导师否定了。虽然前期也有不少抱怨,但后来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些想法更像是充满学生气的、只能存在于课堂中的“概念”,而一款量产方向的产品,需要比本科过去任何一门课程中都更多地考虑生产、工艺、材料、成本等问题,也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他说,虽然最终成果的功能真的很“土”,造型也不是那么的有想象力,但这其实是考虑到开模生产工艺,材料耐受性与结构合理性之后的产物,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