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而美·建筑厅

时间:2020-07-10浏览:300


建筑系历史悠久,毕业生的作品往往不仅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连接,也饱含着学生们对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展无法跟往年一样在紫金港校区月牙楼跟观众见面。但透过同学们一张张富含巧思的设计图纸,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承性。

在北京二环西南侧,坐落着一条看似普通的胡同——烂熳胡同。它紧邻佛教保护建筑及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氛围浓厚,但面临着老城区定居者共同的问题——住宅品质低下,社区活力衰败,新产业的介入带来一些冲突和问题。如何为这里人均居住面积仅10平方米的居民创造一个既保留胡同文化,又更加舒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系?毕业生周烨就借助对院落的互相串通关系、社群空间做处理,设计出一个极限住宅及共享街区,在那里每一类人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舒适区。

我发现,限于场地和规范要求,实际生活中的无障碍坡道往往过分冗长或是难以行进,无形中对残障群体的体能要求设下门槛;另一方面,即使在无障碍设施完备的场所,不同的交通形式仍会在无形中将不同群体划分开来,这种差异性依然容易造成微妙的心理落差。那么,是否可能创造一个场所,所有人群都能在这个空间内自由漫游,没有障碍、没有扩差,残障群体也能无需协助、独立游览,不会因为行为差异被迫分流?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周安宇完成了他的毕业设计《流光·漫游——西塞山无障碍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真实的地形、真实的题目、真实的需求。对建筑系的同学们而言,一张张设计图的背后是对“真实”二字的坚守。

杭州灵隐核心景区整治、湖州西塞山无障碍艺术中心设计、杭州彭公非遗第一村规划设计研究、零能耗绿色创新园区设计、嵊泗中心渔港公园策划规划与设计……疫情让毕业设计的难度加磅,但是师生对“真实”的底线要求并未降低。例如,建筑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帆指导学生为浙江武义上马坞村民中心进行更新设计,但无法像往年一样去到实地田野调查。为了守住“真实”,他们特地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木匠帮忙拍摄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脑建模,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支撑。

据了解,学院计划选拔部分优秀作品,在近期的官方公众号上进行电子化呈现,而同学们也自发与西安建筑大学合作,将两校最为优质的作品进行线上联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