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涵之:打磨玉石,行稳致远

时间:2020-09-25浏览:876


■学生记者 张旖

近日,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简称ZJUI)、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和UIUC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马涵之捧回了电磁兼容领域研究生国际最高奖——IEEEEMCSocietyPresident’sMemorialAward国际电磁兼容学会主席纪念奖。

IEEEEMC学会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致力于开发电磁兼容领域技术和工具的组织。IEEEEMC学会主席纪念奖授予全球杰出研究生每年1—2名,表彰其在电磁兼容领域的突出贡献,以此纪念杰出已故学会主席。今年该奖项仅授予1人。

作为中国内地高校首位获得该奖项的研究生,马涵之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她说,做科研就像打磨玉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日积月累地夯实自己,才能不断前进。

 

在拔节孕穗期

锚定志趣,矢志不渝

 

马涵之本科就读于浙大信电学院,本科期间她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立志在电磁兼容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提高电磁兼容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6年,大三年级的她第一次进入李尔平教授的实验室,开始接触电磁兼容方向的研究,并参与了研究项目。当年暑假,在李尔平教授的联系帮助和信电学院的支持下,她获得赴电磁兼容领域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EMC实验室交流学习两个月的机会。此后更是在李尔平教授与密苏里科技大学JamesDrewniak教授(IEEEFel-low)合作指导下,完成了她的本科毕业设计。由此,她不仅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更开启了国际合作探索科学难题的实践。

为了攻克难题,马涵之常常会在实验室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查阅资料、思考方向、尝试探索,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她的常态。

而说起为什么选择电磁兼容方向,马涵之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几段科研训练让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也对这个方向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她发现电磁兼容研究是电子电路系统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二是因为本科期间在与导师李尔平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为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打动。李老师常常鼓励学生要全方面发展,鼓励大家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更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他不仅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更对学生的演讲、写作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这种全方位发展的理念和高标准严要求的作风使得马涵之斗志更为昂扬。

 

在乘风破浪时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成为ZJUI、信电学院和UIUC的联合培养博士之后,马涵之得到了更加国际化的培养,也拥有了更丰富多彩的科研和学习经历。她说:“ZJUI的国际化培养环境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接受到两种不同的研究生训练体系,很享受不同的认知思路和研究方式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奇妙碰撞。

201811月和20196月,她两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UIUC,进入她的UIUC方导师UIUC教务长、副校长AndreasCan-gellaris教授的实验室交流学习。每周一次与Cangellaris教授单独深度交流,细致讨论项目进展,他会询问我每一个技术细节,迫使我去思考,去自主发现。马涵之说起导师时,难掩兴奋和赞美。在与教授合作写第一篇论文时,教授一字一句帮她修改,并且告诉她应该如何补充细节描述,从而使整篇文章更严谨饱满,甚至连图片也都给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这样的深度交流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必须去认认真真搞清楚每一个问题,这也逐渐成为了我的科研习惯。”马涵之说道。

UIUC交流结束前,她所在实验室的老师曾对马涵之说,她的研究思维和方式也给他们带去了新的启发。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过程,给马涵之带来了别样的科研感受,提供了更全面的科研探索模式,也对她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马涵之还在ZJUI还获得了国际化教学工作的经历,她已经担任了微积分I,场与波,电磁波与辐射系统等4门课程的助教。针对本科生的全英文的教学指导,让她的表达沟通能力、问题阐述能力,逻辑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对她参加国际会议、撰写论文、理解国际化培养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多出去走走看看,能了解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思维会变得更开放和包容,也会发现其实优秀不是只有一种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最特别也最精彩的故事。马涵之说。

 

在荆天棘地中

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万事开头难,参与国际科研交流之初马涵之同样也存在困惑。20177月第一次去美国华盛顿参加IEEEEMCSIPI2017国际会议的时候,马涵之坦言当时觉得简直是大难临头,非常紧张。因为这既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也是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为了能有一个出色的表现,从制作演讲报告的PPT到撰写讲稿,再到模拟演讲和问答环节,30分钟的报告她准备了好长时间。报告结束后,会议分会场主席及有关教授都对她的汇报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使她更加自信,也使她意识到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消除紧张情绪的良药。

她还分享了自己第一次主持高水平国际会议开幕式的经历——2017IEEEEDAPS国际会议。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国际会议的组织筹办工作,也是第一次在近两百位中外专家面前主持会议开幕式。她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拿起麦克风说的第一句话,会议即将开始,请大家回到座位就坐。话音刚落,她就看到台下ZJUI执行院长PhilipKrein教授用口型跟她说“SpeakLoudly”。这个小提示突然一下子把马涵之紧张的情绪打破了,让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更自信笃定地和与会者分享信息。

就像事后她提到的,与其无谓紧张,不如专注自己,心无旁骛。这两次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了她之后参加众多国际会议的重要基础。之后再参加国际会议,她都不再紧张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容、自信与期待,期待聆听前沿的科研动态,期待同与会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春风雨露里

茁壮成长,砥砺前行

 

马涵之总说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有那么好的两位导师,有那么高水平的国际化培养平台,还有那么多优秀和真诚的老师和同学陪伴自己前行。她说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其实时常遇到当时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但通过摸索和与老师同学的交流,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她的博士生导师是李尔平教授和An-dreasCangellaris教授,一个是IEEEFel-low,一个是IEEELifeFellow。尽管他们非常忙,但仍会花大量时间去悉心指导研究生工作,也会给予同学们很多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Cangellaris教授人非常好,很关心学生,国内疫情暴发之初就发邮件详细询问她的情况,并嘱咐她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措施。马涵之说:一想到一位这么繁忙的教授能如此挂念着自己的学生,就觉得超级感动。”“李老师无论是工作日的夜晚还是双休日,只要一有空,就一定会来实验室与同学们开会交流进展。”2018年马涵之只身一人赴UIUC交流的时候,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加之科研上的一些瓶颈,使她整个人非常焦虑。李老师及时与她联系,并帮助她一起研究下一步发展,讨论梳理项目和规划,厘清思路,找到方向。李老师是一个学术思想比较开放和包容的老师,会因材施教,我们整个实验室的氛围比较自由。马涵之说,她非常喜欢李老师指导学生的风格,也很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李老师春风化雨的谆谆教导,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和充满前瞻性、与时俱进的选题指导,都令我们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开拓创新,勇往直前。近期马涵之所从事的类脑芯片的信号完整性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选题。该选题面向人工智能类脑芯片中长期设计与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充满挑战,但她很享受这个迎难而上、突破自己的过程。

她坦言无论是在浙大的求学岁月,还是在出国交流的两所高校都遇到了指不胜屈的优秀且真诚善良的老师和同学。她今天的成绩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摄影协会成员,足球队领队,学生助教……她以众多不同身份参与体会着她的“浙大生活”;“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成员,国际会议分会主席、评审……她以求是创新之姿奔跑在国际科研合作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