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中国上一门思政味美术课

时间:2020-11-13浏览:499


■马宇丹

美术实习是门老牌课程,伴随着建筑系创建而开设。而今年,这门已有33年历史的课程增添了许多思政味儿

每年夏天,建筑系即将升大三的同学们会跟随两位老师,前往有着丰富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的青岛、厦门、宏村、庐山等地。在那里,他们对照实习地点的真实景物,综合运用前两年所学习的素描、速写、水彩、水粉等美术知识,在完成建筑风景、自然风景、创作型风景和建筑风景小品的创作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类绘画技巧,深化对绘画艺术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

之前的美术实习课程,在深入集中培训绘画技巧的同时,两位老师就将了解实习地的人文地理背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美术实习课本身就非常适合‘课程思政’,两者的结合,大大提升原有的美术实习课程的思想内涵,更是通过美术课程的特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外延。”蔡萌说。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美术实习无法集中开展,采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习地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指导的方式。但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44位同学,独立寻找和捕捉身边的人文古迹、红色遗迹,用笔尖的水墨色彩挖掘人文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和革命价值观导向,籍着走出去、看过来、画进去的学习过程,在训练绘画技巧专长的同时,更体悟和升华爱国之情。

从重庆歌乐山到山西吕梁“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从遂昌王村口根据地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从镇海林则徐故居到海防遗址……同学们的脚步跨越半个中国,调研的内容更丰富,角度也更多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刘佳琪去到了富阳龙门古镇。在她的调研报告上,中间的古镇鱼眼全景图角度特别、非常吸睛,而全景图的下方,则是她用钢笔淡彩描绘的古镇党建三馆——廉政文化馆、两岸交流馆和孙晓梅烈士故居。“孙晓梅烈士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她没比我大几岁,却可以为了保卫家国光荣牺牲,身在和平年代的我,要积极向党组织服务,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奋斗!”刘佳琪说。“大家聊起上海,张口都是魔都、国际化都市、快节奏,但是我认为,上海不应该只是摩登的,不应该只是迪士尼、陆家嘴,我想要去探索它的过去,去寻访那些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人士留在上海的碎片。”带着这样的初衷,李帆去到了徐汇区的武康路,用建筑美学语言将宋庆龄故居、黄兴故居进行表达。

1949年解放前夕,驻嘉兴的国民党陆军预备干部局所属训练团第一总队在嘉兴发动起义,在国民党心脏地区打响重要一枪。基于对这个场景的想象,胡玥琪创作了《嘉兴起义》:士兵们搬上梯子,爬上屋顶,手举红旗,向人们号召解放和起义。画面采用了较深较灰的主题色调,重点突出了红旗的鲜亮,象征着起义志士的热血与决心。胡玥琪介绍。

今年的作品提交形式也有一定变化。除了上交10张水彩/水粉和20幅速写外,同学们还需要将10张左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到一张调研报告上。调研报告最终以课程展览的形式跟大家见面,一开展就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受到广泛好评。

蔡萌多次感叹,这次课改尝试让带课老师非常惊喜。她说,集中上课转为分散实践,实质上将“由上而下的传输”变为“自下而上的探索”。学生们主动寻找、挖掘、体悟革命历史文化,让价值引导、思想引领的教学目标更具真实性、生动性、合理性。

而对于课程思政,蔡萌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信息获取高度便利的今天,面对学习能力强大的青年学子,浙大老师不能止步于回答‘学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启发‘为什么学’,要做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她说,美术本就有疗愈功能,从教给学生如何画好一棵树的比例出发,到引导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再到培育青年学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