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筑梦正当时

时间:2020-12-18浏览:912

本报记者 金云云

1128日、29日,一场特殊的动员暨上岗培训会在浙江大学举行。首批入选浙江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实践锻炼计划(又称双专计划90位青年教师,将奔赴新的管理岗位,开展为期1年的实践锻炼,锤炼管理与业务双专长。双专计划是学校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面向未来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计划。而像双专计划这样,旨在提前布局、战略谋划,以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的人才新政,近年来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助益浙江大学进一步擦亮人才生态最优大学的金名片

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给浙大教师回信五周年。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高校立足当下、决胜未来的核心资源,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十三五”和“双一流”首轮建设的五年间,随着浙江大学努力绘好人才地图、打通责任链、完善工作网络、健全治理制度,“核心很卓越、辐射很强大、发展通道顺畅,富有生机活力”的人力资源体系正呼之欲出。

 

海纳江河,打造英才集聚“新港湾”

 

 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学校最重要的办学成果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亦是人。120年多来,浙江大学始终保持求贤若渴的态度、开放包容的气度,汇聚名师高人。浙里也涌现出了无数求是创新的璀璨英才,助推学校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奔涌向前。

今年429日,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人才工作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瞄准2035目标,明目扩胸、攻坚善治、团结奋进,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奋力开创我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浙江大学紧密结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努力成为天下英才汇聚的“新港湾”。

202049日,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正式接受聘任,担任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此前,吴汉明院士已经全职加盟浙大,受聘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2001年回国算起,吴汉明院士已深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20年,将中国芯片制造带入纳米时代。此次,选择重新回到学界,南下浙大再创业,吴汉明院士认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战略需求,地利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和是浙大的创新氛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学科建设整体布局,坚持高精尖特导向,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与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设置了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学者等岗位,大力引育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同时,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发展氛围,构筑人才资源的新优势。“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过去五年多来,浙大聚焦学科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大力度精准引进了一批资深学者。仅近两年时间,就有45位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浙大,其中有像励建书、孙斌勇、周如鸿、吴息凤、吕志民、顾臻、WhitfieldDiffie等一批顶尖科学家,也有桑兵、倪梁康、李实、刘海峰、黄旦、刘东等一批人文大师。他们的加盟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声誉,构筑学科高峰。

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人才统筹,聘任了一批爱国奉献、爱校荣校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院(系)、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行政主要负责人。

2020511日,励建书院士出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励建书院士与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2017年,他出任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筹建了研究院。

除了积极发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励建书院士透过自身广阔的“朋友圈”,吸引更多名师大家在浙大“筑巢栖身”。从事的开创性研究在国际数学界也有重要影响的阮勇斌教授、目前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孙斌勇等纷纷入职数学高等研究院,背后凝聚着励建书院士的心血。

过去五年多来,学校积极发挥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骨干人才的学术引领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争取关键项目、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军,学科建设的领头羊,青年人才“传帮带”的导师团。

许钧,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学校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以来引进的首位学术大师。20169月,他受聘成为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全职加盟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进入浙大后,许钧教授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促进外语学科发展,建设浙大中华译学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期间,他的学术研究跃上了新台阶,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依托中华译学馆组织策划出版图书百余部,担任多部丛书的总主编。此外,许钧教授还邀请了众多学术名家走进浙大,例如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翻译奖得主许渊冲担任浙大中华译学馆顾问,著名作家毕飞宇受聘成为浙大求是讲座教授,著名作家余华、苏童、韩少功等在浙大讲学。

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千里马”亦是引育人才的“伯乐”。在浙江大学,将高层次人才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传授给新人,齐心协力做好建团队、传帮带、给平台、压担子、育苗子等工作,已成为接续引领的良好传统。

201911月,扎根学校40余载,土生土长的浙大教授任其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发扬求是精神和老化工优良传统,振兴浙大化工,我们这代人是有责任的,要争口气。肩负期盼,潜心钻研,任其龙院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在做好学术科研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育、团队建设等,也是任其龙院士时刻挂在心上的问题。“就工科而言,做好团队建设尤为重要,要老中青结合,重视‘传帮带’,不然年轻人无法获得充分成长,工程也没法做好。”在20092017年任化工学院院长的八年间,任其龙尽心尽力,竭尽所能进一步发展学科,优化学院人才生态。而今,学院当时引进的如陆盈盈、柏浩等年轻一代逐渐开始成为活力四射的创新生力军。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在日益变成现实。2016年至今,学校新增两院院士11人,文科资深教授7人,引进图灵奖获得者1人;新增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3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7人,居全国高校前列;高层次人才规模比2015年底增长了89.4%。学校还组建了16个海外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海外成员中有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40余位发达国家院士;3位诺贝尔奖得主受聘我校并签订短期工作协议。

 

保驾护航,铺就青年成长“高速路”

 

激发人才队伍的动能,关键在大师,关键在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可以说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校长吴朝晖院士就曾多次强调,要在全球竞争中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人尽其才中强化青年人才的战略储备,在制度创新中构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

20201129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和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共同为·狄大卫团队落地海宁揭牌。

今年36岁的光电学院博导狄大卫,长期从事新型光电子器件与材料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成为了7位入选顶尖人才中最年轻的一员。

2018年,狄大卫选择回国并加入浙大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当被问及浙大的学术氛围时,狄大卫给予了百花齐放的评价。他提到浙大拥有很多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许多院系都拥有非常杰出的领军人物,而且浙大引进和培养的青年研究者的科研动力都非常强。

2019年,狄大卫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之一。眼下,他正带领团队瞄准光电子学领域前沿,加快搭建新型光电子器件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三大科研平台。

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生力军。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作为“强磁场”,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海归选择“洄游”,进入浙大。

2020924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的浙大欢迎您仪式上,药物制剂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39岁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顾臻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受聘为药学院院长。这也标志着浙江大学在卓越青年人才的引育上取得新突破。

浙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宏建出席仪式时表示,学校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相信顾臻教授的加盟将进一步促进药学院教学改革,并提升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十三五”期间,浙大围绕新形势下更高质量青年人才队伍发展目标,稳步推进预聘-长聘教职制度改革,全面试行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岗位制度2.0”等政策,试点优秀青年人才绿色通道引进。打通校内人才计划与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和项目,提供针对不同阶段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举措,加大力度汇聚海内外青年才俊。目前,浙大拥有国家级青年人才505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浙江大学在以学科为靶向精准引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培育力度,制定符合青年人才发展特点的支持、管理、评价政策,引导青年教师潜心学术、大胆探索,开展重大原创研究,助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为领军人才。

郭国骥,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底,30岁出头的郭国骥走上了浙江大学的讲台,成为当时浙大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

2018年,郭国骥团队绘制出了世界第一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一时间令世界瞩目。时隔两年,郭国骥教授团队再次领衔,用自主研发的分析平台,成功绘制出了首个人类细胞图谱,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

从全球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到世界首个人类细胞图谱,亮眼成果的背后,除了团队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浙江大学强化校院工作协同,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压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的努力。学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高水平的事业平台、良好的人才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措施保障人才发展后顾无忧,助力青年才俊登攀科学高峰。

为了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主观上乐意、客观上具备条件去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工作,“甘坐冷板凳”,浙江大学出台了《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给予从事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的教师特别津贴保障,并推行6年长周期考评,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浙江大学通过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境)研修专项计划(简称“新星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计划等,持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外交流学习,建立完善教师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引导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承担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国际合作论文,开设国际化课程和指导国际学生,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及学术组织任职等。

为了打通人才工作落实落细“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地为人才“松绑减负”,帮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地投身到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各项工作中,浙江大学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人事人才管理重心下移,赋予院系人才工作更大的自主权,逐步推动形成校院两级协调统一、充满活力的人事人才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这些只是浙江大学努力铺就青年人才发展“高速路”,为其成长保驾护航的缩影。而通过不懈努力,学校卓越青年人才引育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好消息,亦是频频传来:首位长聘教授、人文学院青年人才何欢欢成长为所在领域领军人物;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徐海君教授和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朱永群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斌、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治国等学校相对年轻一代的学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浙江大学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从2015年底的83.6%提升到93%,具有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26%。青年人才队伍正勃发着生机与活力。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还将继续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投入大量资源,重点推进“新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专项计划(第二期)”等,引育并举打造面向2035年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行稳致远,校准理想信念“航向标”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浙江大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加强干部人才工作统筹,在严管厚爱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打造更有理想、更受尊敬的人才队伍,将更多优秀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事业周围。

不久前,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教授、工学部主任杨德仁,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邵逸夫医院求是特聘医师姚玉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等3位浙大人光荣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坚持以硅为核心的半导体材料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原始创新成果,杨德仁是扎根中国大地、勇攀科技高地的时代先锋;不计国外优厚待遇,学成毅然归国惠泽百姓,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绝技授之于人,姚玉峰是勇攀世界角膜移植高峰的栋梁;30余年如一日奔走在考古一线,为中国史前考古和玉器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积极投身公众考古宣传,刘斌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者。

他们都是我们身边“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代表。“尊德性,道问学。”大学的理想就是要追求德性的彰显,德性浸润了师道、师风、师魂,是最为重要和传之久远的文化内涵。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于潜移默化中帮助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求是精神”的真谛与内涵,更好地认同和融入浙大精神文化。

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201811月,浙江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了首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24名来自院系的新入职教师踏上了黔东南这片浙江大学第二故乡的热土,在湄潭、遵义接受了为期三天的现场式培训。

教师们在“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文庙)”,聆听浙大先辈们筚路蓝缕并与湄潭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在谈家桢住处,遥想当年陈建功教授的《三角级数论》、钱宝琮教授的20余篇数学史和天文史论文在此诞生;在遵义宾馆会议室,学习西迁精神并深入讨论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浙大却产出了密集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参加完培训,放弃日本教职于2018年回国工作的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远流如是写道:我们重走浙大西迁办学之路,感悟到的是一种在国家忧患危难之际,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命脉的家国情怀;探求到的是一种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化,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追寻到的是一种回归本分、教书育人、为社会树立前进灯塔的大学价值。至今,学校已面向

新入职教师、海归教师等开展了5期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班,近150位教师参训。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抓好典型示范和培训教育。学校强化教育引领和师德激励,加强典型选树,通过“竺可桢奖”“永平奖”“三育人标兵”“浙大好医护”等评选活动,树立爱生重教标兵,彰显师德风范。开展各类培训,优化“育人强师”培训计划,系统谋划教师入职、晋升等职业发展关键节点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海外归国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情考察、社会实践等。2016年至今,学校共举办育人强师培训班82期,培训各类教职工7400余人次。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强化全程考评和监督管理。

学校坚持师德师风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第一要务,严格教师入职、职称晋升、岗位评聘、人才项目申报、评奖评优、聘期考核等职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师德把关,实施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双考核制,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2017年至今,已在各环节进行师德核查万余人次。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完善师德师风治理体系。

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组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院两级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压实院级党委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实施师德建设工作联络员制和师德导师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系)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师德建设体系。学校还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各部门相关政策制度和工作流程中,发布或修订了涵盖学术规范、科研诚信、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教学纪律、导学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制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2020年,学校入选了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

 

多元开发,画好人力资源“同心圆”

 

构筑“共同体”,绘就“同心圆”。“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稳量提质,构建核心层、紧密层、合作层的多级人才圈层,推动人力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满足多层次用人需求,使校内外人力资源相贯通。

一流高校需要有一流的研究工作,而一流研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流公共平台和一支成规模、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的支撑。

十年磨一剑。2020717日,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挂牌成立,标志着坐落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正式启用。

医学中心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建立基因诊断、分子分型、细胞和基因治疗、个性化药物创新等支撑医学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老师工作效率、仪器使用效率的提升,都需要系统的支撑设施和服务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统一购买、统一维护,不仅能省钱,还能为大家提供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然而,值得欣喜的还远不止于此。“没想到,我们平台的技术员很可能是个海归博士后!应聘者说,他看中的是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浙江科技创新的氛围,相信回来能有所作为。”挂下通知人才参加面试的电话,良渚实验室的研究员夏宏光神色喜悦。

像这样情形的出现,在浙江大学远非个例。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联合招收博士后计划项目试行办法》等文件并加以落实,博士后规模质量等进一步提高。201811月,学校还通过了《浙江大学专职研究队伍建设机制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专职研究队伍建设机制改革的思路,构建了研究为主岗教师、专职研究员、博士后、科研助理四个层次的专职研究队伍体系,并对专职研究员岗位设置、聘用制度、发展通道、职称晋升等做了新的规定。

围绕党政管理、实验技术、图书信息、后勤产业等人才发展需求,加快职业能力建设,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推进岗位改革与管理模式优化,使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逐步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正是浙江大学过去五年多来为优化人才队伍体系所做的努力之一。

2017年起,针对高校管理人员国际化交流的需要和特点,浙江大学举办了国际化能力专项培训班。目前,这一培训已坚持了4年,许许多多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能力通过培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凝齐心,聚好力。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的同时,浙江大学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关心关爱工作。学校本着师生为本的理念,扎实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教职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

学校通过开展校领导与青年人才结对、书记有约、校长学术沙龙和午餐会等活动;打造“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感谢您”等品牌暖心工程;开展“服务院系、服务基层、服务师生”活动;建立健全院系教师事务服务专员用人模式;推进“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改革;实施“450工程”“1250工程帮助教师安居乐业;实施暖心爱心工程,制定增强教职工身心健康的计划;实施乐龄计划,做好离退休工作,发挥广大离退休同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等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教职工在各个职业生涯阶段,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关爱。

通过诸多精细化、人性化的“暖心之举”,广大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进一步得到增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育人氛围逐渐在浙江大学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攻坚善治、改革赋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力资源体系,提升保障激励水平,增强管理服务能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一幅“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地图”,正在浙江大学徐徐绘就。“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浙江大学也将以更强信心、更大力量、更足底气,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才,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