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焱琳:学术研究也要有“温度”

时间:2021-01-05浏览:411


■学生记者 王耀敏 黄子涵

精神的长发,化着淡淡的妆容,说起话来很温柔,很能顾及到对方的感受。这个正在攻读心理学博士的女孩周焱琳常常被身边人形容为有想法、温柔、平易近人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周焱琳一直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踏实前进。在对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祖孙关系质量和幸福感的研究中,周焱琳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农村留守家庭祖父母与孙子女关系质量与幸福感的二元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获得了浙江大学第六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对公益满怀热忱

 

谈起自己的公益经历,周焱琳的眼睛中仍然透露出赤忱的目光。我在本科的时候偶然了解到春晖行动这个公益项目,它是共青团贵州省委根据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创意、发起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因为我的家乡就是贵州省,这个理念很吸引我,后来也很有幸加入了以西部公益(助学+支教)为主要特色的春晖公益组织,组织和参与了两次支教活动。研究生期间,也参加了浙大的求是课堂”暑期专项公益实践,在衢州市两所学校针对乡村学子开展暑期夏令营,同时面向农村家长举办暑期家长课堂。当然,这可能也和我的专业有关,性格里有一部分受到心理学的塑造,比较随和、包容,喜欢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个体背后的故事和经历。”

在不同的实践经历中,周焱琳对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正是近距离地与孩子们的接触,她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并对他们有了自己不一样的理解。“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并非都是内敛、害羞的,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活泼,有的安静。刚开始他们接触大学生朋友时可能有些隔阂,但他们都是淳朴善良的。一起做游戏,努力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多些眼神接触,表达关心和亲密的感情,都能更好地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我们要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读懂他们。”周焱琳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经历。“我也做过一些家访,发现如果农村隔代家庭中孙辈能够和祖辈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关系,比如说爷爷能够提供给他支持,教孩子认字、辅导作业,给孩子提供更多正面的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陪伴他们成长的遗憾。”周焱琳在讲述的时候顿了顿:“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有一些实际的教育启示,对促进祖孙之间的良性关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也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周焱琳找到了自己想要守护的群体。“我想要为留守家庭做些事情。”周焱琳说。

 

用温暖展开研究

 

在谈及对留守儿童群体的认知时,周焱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人们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态度有很

多负面的刻板印象,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相关的负面新闻。可能儿童本身会内化这种刻板印象,加剧他们的一些适应问题,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又会面临就业问题。大家会普遍觉得这个群体存在很多心理困扰,可能会认为亲子之间的分离会带来一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个群体它本身也是多样的,就像今年微博热搜上有个留守家庭长大的女孩考上了北大考古系。可能确实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是面临多种发展困境的,但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更独立自主。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关爱这个群体。”

在开展研究调查的时候,周焱琳也格外小心地保护儿童的心理。“在开展研究的时候,我们请当地老师帮忙明确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可能很多老师会直接说,我们班的留守儿童举一下手。这种身份可能就会带着一种标签化,大家都会看到这些人是留守儿童,也会对他们有一些刻板印象。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所以我们就会换一种问法,问班上有哪些同学的爸爸妈妈是在外地工作的,待会去和老师填一个问卷,做一个小测评。不要用语言把他们标签化,也能够减少同伴之间的刻板印象。”

关心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细节。周焱琳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温暖展开研究。

要有一直能坚持的东西这个喜欢看纪录片、看电影、打羽毛球、爬山的女孩的内心,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我们都面临着很多的选择,但是每一个选择都是有利弊的,比如就业,大家可以去企业,可以去做公务员,也可以选择做学术研究。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机会每一项都去尝试,但只要想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

对于获得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这件事,周焱琳说:“参加答辩的三十多个项目都很优秀,我能够拿到这个奖完全是意料之外,说明大家对我们的研究成果是认可的,它也许会带来一些社会效益能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相关的话题,我也感到很欣慰。”

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周焱琳说,自己将继续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下对留守家庭的幸福感进行研究。

周焱琳从最开始就坚定了自己要为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现状尽一份力的信念。“不管是外界各种纷繁复杂选择也好,干扰也好,只要坚定了自己最初想要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