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擘画全球开放发展蓝图

时间:2021-01-11浏览:597


本报记者 吴雅兰

深夜,浙江大学的一间教室仍然灯火通明,20名浙大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眼前的电脑屏幕上,交织呈现尼罗河畔雄伟的金字塔群和精美的出土文物。此刻,他们正通过互联网连线,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和同学们一道,神游在4500年前古埃及的瑰丽世界。

这是浙大2018年首次引入哈佛著名考古学课程吉萨金字塔:科技,考古,历史时两校学生同上第一课的情景。在课程中,同学们有机会戴上VR设备,从中美两地同时启程穿越时空,沉浸在由现代数字技术营造的吉萨考古遗址三维模型中,探索古文明的奥秘,领略考古学的伟力。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牢牢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深度合作为导向、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各项国际化建设事业,以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努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织网,多维度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如果打开一张浙江大学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图,你就会发现,这张网遍布全球,地图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纵横交错。浙江大学持续推进构建以顶尖大学合作为,以欧美国家、亚太国家、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为的多维度国际合作网络,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合作矩阵,已与六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7所世界顶尖大学和37所全球前50位的大学。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主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主动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对接国家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区域建设要求,坚持国际化工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加强国际化建设顶层设计,先后制定了《浙江大学对外开放规划》和《浙江大学全球开放发展战略》等纲领性文件,并在2019年底,召开了四校合并以来的首次全球开放发展大会。

在此次大会上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大学重要的办学特点,我们要深刻认识百年未有变局下的开放发展大局,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学全球智慧,引全球资源,矢志不渝地迈向立德树人、创新创造、追求卓越的制高点,在风云激荡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境界。

校长吴朝晖指出,高校全球开放发展能力是教育开环、创新开放和文化开源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的五大核心发展能力之一。学校要勇担时代使命,深刻理解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全面迎接竞相抢占全球发展优势的新趋势,主动彰显浙大推进全球开放发展的新作为,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核心能力。

如何开辟新境界、如何提升新能力?浙江大学可谓是全校总动员,师生共出力。“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和“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即是学校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轻点鼠标,就能看到“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沈周、宋濂等文人墨客生前在哪游历大好河山、留下传世作品,追踪人口迁移的行进路线……20183月,浙大与哈佛共建的中国首个综合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发布的数据地图涉及地学、农学、健康、环境、交通、气候气象及人文等各个领域。平台负责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说,目前平台已发布1200余幅地图、400多万条条目、几千万字数据,近50个国家的用户访问浏览过。

这项成果正是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展开系列合作的成果之一。自2016年以来,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对标高校从两所拓展到五所,项目也从最初的10余个增加到2020年的50多个,涵盖七大学部的20余个学科。

学校与对标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新建了5个联合研究中心或科研合作平台,包括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共建的浙江大学斯坦福大学健康联合实验室;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中国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建的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等。可以说,学校与对标顶尖大学已呈现出成建制、常态化的交流态势,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也在2019年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中获得A类好评。

学校“手牵手”,学科“肩并肩”。“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目前已经推进实施了20余个学科的个性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各学科在与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3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中,逐步实现学生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学术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化并有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本期刊、一个会议、一批暑期学校、一组学位项目和一个智库,这是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联合打造的五个一工程。在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浙大-宾大-威斯康星铁三角初具雏形。三方合作推出的全英文季刊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2016年春由国际知名出版公司SAGE创刊,全球各个地区的52位顶尖学者担任编委,是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科第一本真正同行评议的英文学术期刊。该杂志现在已经出版了17期,还进入了ScopusESCI数据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国际合作区域拓展计划、“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筹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与“金砖”国家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国际组织密切合作……通过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扎实措施,浙大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合作也越来越深入。“中印尼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是浙江大学与印尼技术评估与应用署共建的政府间联合实验室,纳入了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实验室由药学院牵头,联合化学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自2018年初正式成立以来,双方已研发转化多项关键生物技术,并组织中方企业与印尼有关企业开展合作,合作成果受到印尼主流媒体安塔拉通讯社、共和国报以及中国科技部报道。

在拓展国际组织合作方面,学校也取得重大突破,开拓了与世界经济论坛(WEF)、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多个重要国际组织的机制性合作。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GlobalUniversityLeadersFo-rum,简称GULF)成立于2006年,旨在推动世界顶尖高校之间的合作,成员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28所世界著名高校。2019年浙江大学受邀成为GULF新成员,成为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之后第四所受邀加入的中国高校。202012月,浙江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数字三农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旨在激发创新农商模式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潜力,加强数字农业政策与实践的交流,并通过打造有利环境,促进粮食与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全球农创客大赛是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吸引了35个国家的172支团队。FAO官网对活动盛况做了长篇报道。

 

赋能,全方位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202010月,浙江大学与法国顶尖工程师学校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双学位、学生交换、博士后交流等多种形式联合培养数学拔尖人才。类似这样的联合培养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日益拓展并活跃的国际合作网络,让浙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出更宽广的格局,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为了建立全球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合作项目,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16年以来新增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近200个,拓展了一批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如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与日本京都大学在能源领域的博士联合培养。在普林斯顿这短短两个月,我首先学会了生活--融入实验室的生活、科研的生活、朋友娱乐的生活、自主独立的生活;然后我碰见了机遇--与一群优秀卓越的人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最后让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挑战--一个新课题的挑战,一个新环境的挑战,一段独立生活交友的挑战。

这是浙大医学院本科生周诗怡的一段学习感悟。2015年底,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暑期互换交流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久负盛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第一个接收国际学生的项目。经过浙大专家组初试+普大专家组面试的层层选拔,周诗怡脱颖而出,在2016年暑期与其他3位优秀本科生坐上了前往普林斯顿的飞机。

在此之后,学校每年都有4名优秀本科生被派往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为期8-12个星期的交流学习。同时,由普大选拔4名优秀本科生,来浙大进行为期约2个月的交流学习。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累计派出16名浙大本科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目前,这16名同学均在欧美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及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携手哈佛大学神经系统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项目、管理学院连续六年组织硅谷创业实验室项目、建筑工程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合作开展教学工作坊项目、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推出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日益扩大的朋友圈,带来的不仅仅是与全球一流学术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机遇,来浙大留学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浓眉大眼、高鼻梁、身高一米九……来自澳大利亚的TimClancy在拿到悉尼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工程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浙江大学国际交流学士学位之后,2014年,又申请到中国教育部全额奖学金,转型攻读浙江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在读书、实习之余,他活跃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曾获得G20杭州峰会国际志愿者代表G20杭州峰会服务先进个人杭州旅游推广代表杭州景区公安形象大使和西湖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还创立了TIM工作室,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作为洋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的Tim更是成为了唯一一位入选新时代杭州十大青年英才的外国青年。

2019年,浙大共吸引了157个国家的7131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其中学位生4747人。相较2015年,学位生增长54.1%,其中研究生增长65.2%,本科生增长47.9%。攻读学位国际学生人数、国际本科生人数和国际博士生人数均在C9高校中位居第一。

不仅仅是量的突破,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比如在课程方面,新增了全英文授课传播学(全球传播与管理)、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本科项目,全英文授课国际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硕士项目以及全英文授课全球传播博士项目,有效提升了国际学生培养能力和水平;建立了一批国际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文化体验基地,建立中外学生文化交流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一批国际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推动中外学生融合,繁荣了校园多元文化。

师资为基,人才强校。如何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学校批准设立的16个大师联合工作室即是充分发挥海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支撑引领作用、提升我校相关学科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国际阵地。

在联合工作室的这些海外学术大师中,有不少是诺奖得主和国外院士。有了这些大咖的带领,相关学科实现了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提升和人才培养、高水平国际合作的四轮驱动。

就在2020年暑期,高分子系超分子高分子生物材料联合工作室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MarieLehn院士领衔,组织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第六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先进功能高分子暑期学校,两位学术大师及其他10位高分子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开设了14场专题讲座,共有132位来自浙大、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海内外学生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

浙江大学海外教学科研基地、浙江大学硅谷中心、浙江大学创新医药研究院(硅谷)……在科研国际化方面,学校连出大手笔,积极谋划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前瞻布局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踊跃参与ITER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新增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22家。

浙江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团队在《自然》发文、中日科学家揭示水稻应对威胁的重要生化武器、医学院胡海岚教授荣获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海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托马斯·派兹博士发现泥沙颗粒输运背后的力学机制……这些成果和荣誉的背后无不浸润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滋养。

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为代表的文科精品学术成果,也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2019年启动的学术精品走出去计划现已确定11本外译书籍和4本英文著作将由海外知名出版社在海外出版。同时,学校获批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有20余位教师在国际组织任职,40余位教师担任知名期刊编委,有效提升了我校文科的学术话语权。

如何为世界之林奉献中华灿烂文化?如何让中外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外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文科资深教授许钧说,文化交流的真正意义是走出自我,丰富世界,美美与共。由他牵头成立的中华译学馆,其宗旨正是以中华为根,翻译和研究并重,促进文化交流,驱动思想创新,拓展思想疆域。20206月,学校启动了首个人文社科学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由许钧担任首席专家。该计划将从六大维度开展会聚研究,探讨亚洲文明研究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为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浙大方案、贡献浙大智慧。

科学研究入主流、人才引育扩胸怀、交流互鉴有话语权,开放的浙大,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自信,而国际合作交流的成果也给浙大的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打样,高水平探索合作办学模式


全英文授课的环境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和中西方交融

的文化背景也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在国际化的培养环境中,我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不断学习和前进。在我看来,国际联合学院提供了一个多元、包容、积极向上的平台。……20206月,当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首届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们手捧的是通向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的门票--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2016级首届双学位毕业生17人,国内外升学深造率94%,全奖博士项目录取率65%,其中,蒋立妃同学一人获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8所国际名校全奖博士offer

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2016级首届双学位毕业生28人,共收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生录取信106封,全奖博士项目录取率54%,在将赴美深造的同学中收到全美工科排名TOP10大学offer的比例为86%

漂亮的成绩单把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了嘉兴海宁的鹃湖之畔。2013年,浙江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多机构、多学科、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海宁启动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十三五期间,秉承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办学理念,国际联合学院的发展快步走上正轨:20162月,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当年9月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正式开学;2017年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完工并全面启用;2018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筹)成立;2019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写入中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浙江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成立;2020年首届学生毕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去筹,长三角国际研究生院(筹)成立。

这是让师生感叹的浙大速度,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浙大质量!

副校长何莲珍说,高水平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合作办学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大学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

秉持求是创新的校训,浙江大学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中勇当表率,系统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和顶尖学科,着力将国际联合学院建成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何为全球开放?何为中外合作办学?浙大给出的回答是,立足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汇聚海外高水平人才,集聚高端合作办学资源。目前,已经建成2个高水平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ZJEZJUI,开展双学位本科层次教育和双学位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层次教育。这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开展4+0合作办学最高水平的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一个校区内,同时与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共建若干个联合学院,这种一对多的机构性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内属于首创。而建设国际联合商学院是浙大国际校区落户海宁以来在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办学布局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国际联合学院聚集了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ZJE执行院长SueWelburn教授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国际知名传染病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PhilipKrein教授任ZJUI首任执行院长,现为ZJUI兼聘教师;国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徐立之教授担任书院院长;国际知名农业工程专家、曾在美国多所著名大学担任系主任的丁冠中教授担任国际联合学院顾问。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国际联合学院已经引进了49名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其中在世界综合排名前50的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占比46%,外籍师资占比例47%。此外,还有来自合作学校和浙大的兼聘教师106名。

全英文授课、小班化教学、过程性评价……在国际联合学院,老师们针对不同课程定制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共享、聚焦研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讲座、辅导

课、小组讨论课、实验课以及在各类实验室中跟随各领域科学家开展科研训练等,让学生们能够接受到国际最先进的培养体系和国际化的教育管理。

22岁的王铭璐现在是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20206月,她从ZJE本科毕业,取得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生物医学双学士学位后,以全奖博士生的身份,来到这所创立四十余年来已见证过两位诺奖得主的顶尖实验室继续深造。在浙大国际校区,我向外国老师学习充满兴趣、遵循逻辑和科学研究方法,向中国老师学习重视细节,我非常享受这样全球化的本科学习生活。另外,我们本科项目的课程要求很严格,让我把生物学知识基础打得很牢固。这对于我读博士期间,在外国同学老师面前自信发表自己的见解、享受科研交流讨论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联合学院共有生物医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全球传播与管理等9个本科生专业,以及42个研究生专业,覆盖医、工、信息、商学、金融等多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医学专业入选2019年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ZJE双学位博士国际型人才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经两所外方合作高校评估,本科生学业现状符合甚至超过两所学校本部的标准。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还荣获了2018年度中英教育合作机构奖。

特殊时期,当有特殊作为。在20209月,357名录取到康奈尔大学和UIUC却因疫情无法赴美的中国学生经校际交换生身份在国际校区报到入学。国际合作高校看中的正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融合东西方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球招聘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接轨国际的校园支撑环境和中西方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汇聚国际联合学院,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带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借助一对多的机构性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在高端引领、前沿学科交叉和高辐射力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20198月,浙江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浙大国际联合学院,集聚科技部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国际联合学院不仅成为了浙江大学打造国际教育品牌的一张金名片,也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国际交流的兴奋点和产学研合作的关注点。目前已在海宁召开国际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年会等5次高规格国际性学术会议,哈佛、耶鲁等3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多个地方政府及企业来访。获教育部国际司支持在海宁国际校区设立国际合作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国际联合学院正式筹建浙江大学长三角国际研究生院,将进一步创新探索国际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19年国家发布的《长江三角

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发展中的浙大国际校区将越来越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瞩目。

 

发声,立体化打造海外传播平台

 

The novel coronavirus has mutated into at least 30 different genetic variations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in China.Thestudywhich was carried out by professor LI Lanjuan and colleagues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in Hang zhouChinawas published in a nonpeer reviewed paper released on Sunday。当在美国交流学习的浙大医学院博士生谢娇娇从FoxNews上读到李兰娟院士团队对COVID-19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时,忍不住感叹:身在海外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浙大的新闻和科研成果呢。她把新闻链接发给了留学生群,也转给了她的美国同学,每当看到我们浙大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和人物故事报道的时候,我就觉得挺自豪的,我的美国同学们看了也竖起了大拇指。十三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浙大品牌内涵,以内容建设、渠道拓展为工作抓手,构建了一个新闻发布与品牌推广相结合的立体化海外传播矩阵,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学校国际声誉的提升。在海外交流学习工作的师生或浙大校友,感受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浙大在海外发声越来越频繁,声音也越来越洪亮。仅在疫情期间,就通过学校融媒体矩阵发布疫情相关科普信息、感人事迹、研究成果等240条,海外社媒新闻阅读量近70万、互动8万余次。海外校友及大众纷纷在社媒留言:向英雄致敬,很幸运我与英雄同为校友英雄们勇往直前,浙大加油,我们永远支持你致敬浙大人,不畏时艰,攻坚克难,祝福中国早日战胜疫情。

如何站在全球的舞台上,讲好浙大故事?打造畅通有效的外部传播渠道是关键。学校积极与新华社、中国日报和CGTN等媒体开展合作,并与一些海外媒体加强联系,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扩大海外影响力,提升学校国际声誉。

2018年的一个艳阳天,下沙金沙湖畔鼓点阵阵,加油声不断。随着一声令下,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自国内外15所知名高校的参赛队伍劈浪前行、激烈角逐,首届国际名校学霸龙舟赛正在这里举行。

这次龙舟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中就包括了美联社和法新社两家外媒记者。他们受邀来龙舟赛现场进行采访、传播。借助海内外媒体资源及传播平台,有关报道在亚太、欧美地区的近20个国家以10种语言发布,并被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新闻信息服务广泛转载,总量达550家次。

与此同时,学校携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和施普林格自然(Nature)等海外高教类媒体和科学杂志,借力国际组织和大学联盟等平台,向世界展示浙大形象,传播浙大观点。2019年,我校作为中国

高校唯一代表参与了BBC高等教育微记录片系列拍摄并通过国际大学协会(IAU2019年大会、BBC全球新闻(GlobalNews)网站及海外社媒平台发布,向全球3亿观众群体介绍了我校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举措。同年,学校的《全球开放发展战略》还荣获了THE亚洲大奖--年度国际战略奖,这也是中国内地高校第一次获此殊荣。2020年,校领导和多位专家在THEWEFIAU网站发表多篇署名文章,介绍疫情之下浙江大学的应对举措,展望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变革,不断提升我校在海外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不仅仅是借船出海,而且要造船出海。

为了加强海外传播,学校专门构建了以1个门户网站、36个学院网站、8个部门网站及教师个人英文主页组成的多层次英文网站群为核心,5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为侧翼,电子邮箱推送为辅助的学校自营渠道体系。2018年校庆期间,新版学校英文门户网站正式上线,简洁、国际化的风格在校内外广受好评,海外访问总量已达300万人次。英文网站群的建立极大促进了与合作伙伴的交流并服务国际师生需求。建设完成了包含年度数据概览、整体介绍、新闻通讯(Connec-tion)等多种类的校级英文外宣品系列;打造DiscoverZJUDia-logue@ZJUInsight@ZJU等品牌栏目,以师生观点、科研成果、国际化校园为主题,以国际化语言、丰富的多媒体形式传递浙大理念,讲好浙大故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浙大海外传播采用创意+时机+平台的模式,主动策划,主动出击,取得显著效果。

HughesIanBenjamin是英国资深媒体人,2019年,学校策划邀请Ian来到浙大,实地走访了多个校区并采访十多位师生之后,撰写了两篇英文报道,全面展现了浙大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国际化培育方面的成就,在亚太和欧美地区的9个国家以7种语言发布,第一时间被超1300家次的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广泛转载。Ian还制作了短视频向世界讲述他眼中独一无二的浙江大学。译成中文的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了93万次。

正是这套统筹协调、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为树立学校国际形象、提升学校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有效助力。近年来,学校在世界主要排行榜中的排名进步显著,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破浪行。

过去五年以来,浙江大学深入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规划,制定和落实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学校国际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各院系成为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与主体,形成了全球链接、全球学习、全球聚才、全球播誉等特色和亮点。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解放思想、攻坚善治,奋力开创高质量全球开放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