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犀春暖蜡灯红

时间:2021-03-04浏览:362


 

■郭航宇

正月初七,年事已过大半,人们拜亲访友的脚步也逐渐停歇下来,不再终日流转于各家宴席——这似乎是古人在设立年节时专为自己留下的一段闲暇舒适的时光。夜间,母亲突然说要教我家乡的包麻将。

据她所说,这种包麻将是所有麻将中最难的一种,如果学会了,之后即使要再学其他麻将也一定能一点就通。在此之前,我虽然懂得最基础的和牌规则,但到底还不懂得附加的和牌条件以及如何计算“台数”,想着“技多不压身”,我便也应下了这门“功课”。于是,在母亲的教导下,我终于在三十分钟后完全学会了这种“最复杂”的打法,为传承麻将这个广受欢迎的“国粹”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戏称麻将是“国粹”,看似有些夸张,其实也不无道理。试想,我们哪一年的春节能少了麻将这一娱乐活动的助兴呢?而论及麻将的起源与寓意,也是十分深刻的,并非只是纯粹的戏耍之物。麻将又称麻雀牌,因为它本是江苏太仓的“护粮牌”,是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而用竹子制作的记录捕雀数目以便发放酬金的筹牌。由于这些筹牌上的符号与数字各不相同而又有一定规律,渐渐地也就成了可供游戏的道具。因此,麻将的玩法、符号乃至称谓术语全都与捕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麻将的三种花色中,“筒”的图案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索”是用细绳串起来的雀鸟,“万”则是酬金的单位。除此之外,“东南西北”指的是火药枪打鸟时应注意风向;“中”是“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板)”指放空炮;“发”则代表发放酬金。甚至在玩法中,“碰”是枪声的谐音,“和”是“鹘”(一种捕雀的鹰)的谐音等等,都体现着古人对捕雀护粮的重视。

由此看来,其实古人有时候远比我们想的要更重视当下,更重视自己每天辛勤劳作所得的那一点在因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时常产生饥荒的年代的救命口粮。他们勤奋,既要耕作种粮又要捕雀护粮;他们机敏,制作出了一举多得的护粮牌。最重要的是,他们长存着希望。他们小心翼翼地想着,护下的每一囤粮都是自己劳动的收获,也许能让家中的妻儿平安度过下一个饥荒;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每一小段打护粮牌的欢乐时光其实都是官民邻里秩序井然守望相助的见证;他们更热切地盼望着,自己手里再多拿几个,多得几个,也许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的,甚至也许有一天,儿孙终会对“饥荒”这个词感到陌生,也永远不再会单纯为了“能吃饱饭”而日日操劳,年年忧虑。

我们应当感到高兴,因为我们真的实现了他们曾经盼望的“有一天”;我们也应时刻警醒,因为要捕的“麻雀”并未完全消失,它们只是换了样貌,更需要我们用智慧与时俱进地去应对。“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当我们看到漫天大雪,其实看到了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还是无衣避寒的贫者?当我们摸起麻将牌,其实摸起了什么?是“和了!”赢钱的志得意满,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多一份努力与盼望?

说回文章的标题,“灵犀春暖蜡灯红”,出自李商隐《无题》,其中,“春暖”原指春酒暖融悦心,此处引申为人们团结互助的情谊、天下大同的欢乐;“蜡灯红”原指红烛光,此处引申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红色、明亮、喜庆)的一个意象。此外,诗中“射覆”“藏钩”也是中国古人创造的极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本想与麻将一起介绍,惜篇幅所限,只好在题目中暗藏一点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