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Uer说志愿服务

时间:2021-03-12浏览:582


在浙江大学,同学们是活跃在志愿服务平台的主力军,而老师则是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推动者。为什么要参与志愿活动?如何引导同学们参与志愿活动?不妨来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志愿服务能带给我们什么?

 

来自人文科学试验班2003班的朱冰彦同学有许多体会要与我们分享。

就在不久之前,朱冰彦在浙江大学丹阳青溪学园的“见微知著”优秀志愿活动剪影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这与她平时参与大量的志愿服务是分不开的。三墩镇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志愿服务、“景东农产品进校园”活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档案整理工作……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中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思考。许多人觉得医院的档案整理工作机械而无趣,因而不愿意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但是,朱冰彦觉得:“这个工作是一定需要有人去做的,而我们作为志愿者去做是出于我们的奉献精神。”同时,她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作为浙大学子,能否利用我们的资源去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说设计一个APP来自动筛选整理档案,这样这个岗位就可以被提升,更多人就能去从事一些脑力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活动。

每次活动后,朱冰彦会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整理成精美的志愿服务日志。对于她来说,志愿服务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来自人文2004班的唐诗源虽然没有那样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却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志愿小故事。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展时,唐诗源参与了文鼎苑社区走访住户收集信息的志愿服务。小区总是给我们一种家的感觉,但如果想把社区工作做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唐诗源感慨颇深。他所在小组的任务是完成一栋二十层居民楼的信息收集。在入户的过程中,他有时会因为居民不在家而不得不多次走访,有时会因为居民不理解而不得不反复解释,甚至还有一户居民将他们当成了诈骗团伙,直接给他们吃了闭门羹

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美好的瞬间更能让人铭记。“刷楼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奶奶,是浙大化学系的一个退休教师,当时就觉得特别特别亲切。”说到这里,唐诗源露出了有些腼腆的微笑。

 

志愿服务需要怎样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梁清华老师是一位人气非常高的老师,她开设的课程常常会在选课时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而在梁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志愿服务在总成绩比重中占到最大部分,成为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我觉得思修课首先是一门德育课程。德育是践行的,不是课堂上的说教。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们可以了解社会,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一些技能回馈社会。梁老师对课程的设置可谓是用心良苦,将志愿服务设置成如此高的占比自然也有她的道理,我之所以让大家做得多,是我觉得比起布置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它的功效更大。

往年梁清华老师甚至申请取消了期末考试,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作为最终的考核,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反馈。根据往年的匿名问卷调查,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都愿意在课程结束后继续投身于志愿服务,很多同学也在志愿服务中留下了许多温情的回忆。有一名学生参与了面向老人的智能手机教学活动,教会了一位老人发送电子邮件,使老人能和远在美国的儿子通过邮件交流。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老人与儿子的关系大大拉近了。“那个同学也蛮感动的,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情,却没想到这么有价值。”梁老师说。

今年,梁老师依然没有放弃对推广志愿服务的尝试,并且在形式上做了更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再要求上交几千字的志愿服务报告,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实际行动的次数与质量。

当然,推广志愿服务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梁老师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志愿服务资源的不足。根据她以往的经验,班中同学大部分的志愿服务资源都来自于她的分享,因而这种推广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此,梁老师也提出了她的呼吁:“我希望我们校内能有一个平台,把我们的志愿服务资源都汇总起来,这样大家做起来更方便、更容易上手,比起外部的资源也更为安全。”

 

“水”小时数可取吗?

 

志愿服务的出现来自于一种为他人服务的美好愿望。然而,迫于现实中内卷的压力,部分同学选择为了志愿者小时数而去参与志愿服务,甚至出现了所谓小时数的行为——到达志愿服务地点后,打开志愿汇App进行签到计时,接着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对于这样的现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朱冰彦同学认为,用这种方法做志愿活动不能让我们真正走出校园、贴近社会,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感,更没有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志愿者活动中的位置。

来自人文科学试验班2004班的徐梓萌同学也斩钉截铁地对小时数说我认为这种行为不诚信。志愿活动本是为了发扬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而这样小时数会让志愿服务变了味。

梁清华老师则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同学们给出了建议。“我觉得这些同学可能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梁老师说,对于大一新生而言,还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领域也是正常的,“志愿服务有各种类型,同学们第一次做都是浅尝辄止的,所以很难生根,只能被老师或者小时数推着往前走。”

梁老师本人也是一名积极的志愿服务参与者,曾经去过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也做过观鸟达人训练营的导赏。因此,梁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强调:“内需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快乐,所以我去做,而不是因为被要求才去做。”

他们的声音代表了许许多多同学与老师的声音。志愿服务是一条漫漫长路,我们都在路上,或在起始,或在半途。而惟有汇聚我们每个人的星点微光,方能终成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