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家国情怀,构建德育共同体

时间:2021-03-26浏览:823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深入推进,浙江大学引进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这是学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

2012年入校工作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长期关注德育工作。他发现这些青年学者大都从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院所毕业,有着较好的国际视野和知识储备,但部分人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发展大势和悠久历史的文化自信;增进对对立德树人的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解;增加对浙江大学校史校情和人才培养理念的了解;深化通过教书和科研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和能力的体悟等。我们应该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基于此,在浙江大学八届三次教代会上,代玉启提交了一份题为《国际化办学背景下青年学者的家国情怀培养》的提案。“最近这几年高校里导学关系

紧张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问题,这和教师的家国情怀不足有很大关系。”对此,代玉启认为应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真正把职业导师制、师德导师制落到实处,构建“德育共同体”。“在德育共同体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就像梅贻琦先生说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状态。”

收到代玉启的提案后,主办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积极回应,不断加强三方面的工作,包括教师入职前的思想政治考察和师德师风把关,压实院级党组织对引进人才的把关作用和主体责任;强化教师入职后的教育培训,推进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组织面向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的“追寻浙大西迁足迹”、井冈山和延安红色教育、“四个自信”等专题培训;以及严格教师职业发展中的育人要求和师德核查,在人才项目推选、评奖评优、升等升职等环节,突出教书育人成效和师德师风表现等。

党委教师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职能部门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长效化的机制,努力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做好具有浙大特色的教师培训品牌。让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教师们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在教师德性涵育上实现久久见功,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