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精神 薪火相传

时间:2021-06-11浏览:927


李姗灿

有两个大字,在所有浙大人心中铭刻。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了,这两个字,就是求是。在外界看来,求是是一种聚焦真理的研学精神。我想问问大家,身在求是园的你们,是怎么看这两个字的呢?

人一千多个,书七百多箱,设备二百余吨,再加上大风、冰雪,还有日寇投来的炮火,在这样的场景下赶路,你是否可以想象?那如果,要再加上文澜阁的139箱四库全书呢?一起搬!这是竺可桢校长的回答。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浙大开启了协同四库全书一起的举校搬迁。在浙大的协助下,四库全书途经五省,历程2500余公里,全部安全运抵贵阳附近的地母洞,渡过抗战的大劫,存留至今。这为守护真理而不计利害、排除万难的姿态,诠释着求是

西迁路上,生物系教授谈家桢带领学生在祠堂里建立起实验室:以竹管作导管、瓦盆做蒸发皿,以挖地窖来代替冰箱,坚持做实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煤油灯只有在作细微镜观察时才舍得一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实现了惊天发现,在美国权威杂志《遗传学》上发表论文,被称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他们被访问学者李约瑟教授连声称赞。这不畏艰难困苦、潜心治学研究的身影,诠释着求是

时光匆匆,浙大学子追求真理的姿态一如既往。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为祖国的核试验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来探视的儿女赶出病房,他向医生恳求、哀求放弃一切治疗,下床工作2个小时,这句话,他说了9次。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他生前的最后几句话是“C盘我做完了。照顾好你们的妈妈。他真的用毕生解读了求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我从《竺可桢日记》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惟有求真心切,才能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这句话,是竺可桢校长在西迁路上的札记,也是他在提出把求是作为浙大校训前进行的深思。讲述到这里,想必我们都已然感到,求是不止于一种聚焦真理的探究,它是一种为真理而无所畏惧的追求。壮哉求是精神,固非有血气毅力大勇者不足与言!”124年光阴,我们用身体力行证明这一点;与中国共成长的岁月里,求是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竺老在72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当求是精神汇流入海,我们便找到了归处!习总书记说,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是的,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求是的姿态。接棒求是精神,让我们在这盛世继续书写后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