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助力青年学生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时间:2021-06-25浏览:521


学生记者 郭航宇

由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开办,副院长李媛牵头、李佳、徐雪英、高晓洁等老师参与设计并讲授的《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是为了回应中国国际化人才战略,针对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而设置的,一门面向所有将来有志于在国际组织中有所贡献、有所成就的同学们的课程。

在传统的专业方面,它涵盖了国际政治基本理论及分析框架、全球重大议题及国际参与模式、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实践等多样而全面的知识体系;而在创新的思政方面,它则根据当下同学们在思政学习方面的痛点制定了一系列对应的措施,同时力求做到有趣活泼。

李媛提到,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培养软性实力的关注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团队提出了四个字。

首先,要重设课程目标,即在原有三大知识模块的专业目标基础上融入三层次九要素的思政目标。

三层次即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与人格层面,九要素则是分别对应在三层次下的九点具体要求,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自信

合作精神等。

之后,要重组课程内容,将原有三大知识模块细分为十六大知识群,使教学能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树立全球关切意识,解构西方话语后的意识形态,最终建立中国视角。

同时,课程团队也要重建,课堂将不仅仅由专业教师掌握,更有思政教育专家与校外实践导师齐把红旗,共同确立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方案并撰写课程案例。

最重要的是,团队重构了教学模式,开创性地提出了四讲四行”“三去三有课堂四色,以做促学,知行合一。

所谓四讲,即用数据讲事实,用案例讲道理,用体验讲故事,用情感讲期待;所谓四行,即通过与前辈对话树立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知识明确初心使命,通过策划项目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实践学习践行奉献与担当。

作为课程的主讲人,李佳将这四讲四行深入地贯彻到了每一节课堂上。当讲到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时,她会列举大量数据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情况;当讲到全球重大议题及国际参与模式时,她会分门别类进行热点问题的专题讲解;她还会邀请国际组织的前辈专家们分享人生经历,用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唤醒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同学们也不负所。他们有的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和生态环境相关的目标提出相应策划案,其中一些策划案还获得了首届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最佳提案奖;他们有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奉献与担当,在UNJobFair首届联合国机构宣讲活动中贡献才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三去三有课堂四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李媛解释,所谓三去,指的是教师去生硬、去灌输、去冷漠,学生去误解、去排斥、去淡漠;所谓三有,指的是教师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学生有理解、有代入、有效果;课堂四色则是指课堂能够实现师生共建、自然而然、有效有趣与美美与共。

不少同学反映:

《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坚定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的自信和自豪感,激发了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大任的志向。据统计,仅2020年就有9名学生进入外交部工作,粮农组织实习生拉敏、袁茹凡还受到了外交部的具名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