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大第二故乡,凝心聚力,补足精神之钙

时间:2021-09-10浏览:421


学生记者 靳萌娇

一地一故事,一行一课堂。

这个暑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师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外人士代表近20人来到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遵义,在这座镌刻着红色革命记忆、书写着浙大西迁故事的城市,通过三堂课学习党史校史,补足精神之钙,筑牢师德师魂。


在探寻红色足迹中上一堂党史必修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遵义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圣地,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学院教师先后前往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会址纪念馆、红军山参观学习,以实地走访的形式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必修课,通过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

登上“黔北第一险要”娄山关,依然能看到当年红军战斗的痕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大家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学院研究生德育导师、考古与文博系教师郑瑾说:“以前只是从历史书中了解过娄山关战役,今天来到实地,深刻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感受到了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 站在雄奇关隘之间,遥想当年烽火岁月,回眸中国革命历史,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走进见证“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会址,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张张资料图片,呈现着当年的场景,传递着历史的声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精神将引导大家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在红军山,学院教师为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集体默哀,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深敬意。“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学院党委委员、机关党支部书记周慧军带头宣誓,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在寻根求是文脉中上一堂教工思政课


80多年前,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浙大师生西迁遵义、湄潭,尽管条件艰苦,但报国图强之心不改,教书育人使命未变,在这里办学的七年间,创造出一大批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如今,学院教师来到浙大人的第二故乡,开启了一段寻根求是文脉之旅,同上了一堂教工思政大课,在回顾西迁历史中铭记求是精神,凝聚信念共识。

在寻访浙大西迁旧址的过程中,学院院长助理、考古与文博系副教授张晖感慨道:“重走西迁路,回到浙大人的精神家园,对我来说是一次圆梦之旅。如今的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也可以利用专业所长,为保护浙大西迁旧址和传播求是精神做一些贡献。”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在校歌展板前,学院教师齐声合唱诞生于西迁之路的浙大校歌,在那一刻,更能体会到流亡办学的艰辛不易,更能感受到求是精神的丰富内涵。

曾在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有过一年支教经历的学院团委书记周辰说:“时隔多年,重新踏上这片土地,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扑面而来。荡气回肠的西迁历史中凝聚而成的求是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浙大人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在走访文物古迹中上一堂专业实践课


在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和海龙屯遗址这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现场研学,教师们思考探索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湄潭这座小县城成为当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在湄潭茶厂原址兴建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了近代以来湄潭茶厂的全套红茶、毛茶和绿茶的木质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呈现了湄潭现代茶工业80多年的辉煌历史。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教职工陈轶婷说:眼前这一台台陈列着的制茶机器,代表了弥足珍贵的茶工业文化体系,利用这些工业展品,可以很好地对公众开展民族茶叶工业技术发展史的科普教育活动。

位于遵义龙岩山东麓的海龙屯遗址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土司遗城,见证着杨氏土司家族在遵义的统治历史。海龙屯依险设关,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非凡,学院教师一路攀登,在这宏伟精妙的军事古堡之中,不由得感慨万分。学院教学科研负责人蒋璐老师说:尽管播州杨氏的盛世早已不再,但在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和研究下,海龙屯的墙垣、石柱、古道、关隘在荒草丛林中获得重生,向人们讲述着一部西南播州土司制度的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