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信物话初心 求是薪火代代传

时间:2021-09-17浏览:428


从艰辛初创的求是书院,到探求崛起的国立浙江大学;从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到办学遵、湄的东方剑桥;从抗战胜利复员杭州,到迎接新中国第一缕阳光;从院系调整再兴旗鼓,到特色办学成为东南翘楚;从世纪之交组建新浙大,到全面推进建设双一流。无数浙大人在百廿载的艰辛与荣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求是印记。

 

第一章在救亡图存中凝聚爱国情

 

讲述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退休教授王明华

百年信物:嘉兴南湖红船模型

 

各位新同学,大家好!我是王明华,今年80岁,是信电学院的一名退休教师,欢迎你们来到浙江大学!

在我身旁的,是嘉兴南湖红船模型。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我的爷爷,王尽美。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也有一批又一批的浙大人,挥洒热血、奉献生命,矢志革命。

陈望道,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遍神州大地。

邵飘萍,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创办《京报》,践行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人生格言。

于子三,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浙大学子,引领了新中国诞生之前最后一次全国规模的学生运动。

怀着改变民族命运、重塑国家未来的崇高信念,浙大人的求是故事自此启航。

 

第二章在战火硝烟中锤炼求是魂

 

讲述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所长李飞

百年信物:叶脩虫标本

 

同学们,在我身旁的,是原浙大农学院院长蔡邦华教授在西迁途中保存下来的叶脩虫标本。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两年多时间里,四易其址,穿越六省,远涉2600公里,一路上,无论舍弃多少行李,蔡邦华教授都牢牢守护着这批宝贵的昆虫标本,直至抵达遵义湄潭。

在艰苦卓绝的七年办学间,浙大师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其中有54位成长为两院院士。

这些昆虫标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了浙大人追求真理的信念,科学报国的坚持。正是这份信念和坚持,让浙江大学在烽火硝烟中崛起,在百折不挠中奋进!

 

第三章:在艰苦奋斗中挥洒报国志

 

讲述人:物理学系党委书记颜鹂

百年信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同学们,第3件信物是王淦昌院士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36年,王淦昌来到浙大物理系任教。1961年,随着一句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开启了投身两弹研制的17年。从此,他将名字改为王京,将通信地址变成信箱代号,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再未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交流……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6年,中国成功进行迄今最大当量核试验。1978年,王淦昌终于获准公开身份。1979年,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像王淦昌院士一样值得我们学习、敬仰的浙大前辈还有很多。赵九章、程开甲、林俊德……现在,这枚珍贵的勋章在我们的校史馆永久陈列。它必将激励一代代浙大人,追随先辈们的光辉足迹,矢志报国,再创辉煌!

 

第四章:在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讲述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叶树明副教授研究团队、2019级硕士生吴莹;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博士生潘国辉;

化学系2019级硕士生秦志鑫;

医学院2021级硕士生华震骐

百年信物:天和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第4件信物正在太空中遨游,搭载于天和号核心舱内部。在我身旁的是它的试验件。这是一套由生仪学院叶树明副教授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理参数检测仪器,而我,有幸参与其中。浩瀚星空,苍茫宇宙,这件凝聚了我们十年心血的贴心宝贝,为航天员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何止是神州与天宫,看,我们研制的仿生软体机器鱼正打卡马里亚纳海沟,让深海不再遥远。

何止是星辰与大海,看,我们开发的数字化考古技术,精准描摹文物,让过去生动起来

何止是过去与现在,看,我们建设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面向世界前沿,铸造国之重器,让未来值得期盼。追寻初心信物,致敬百年大党!一件件珍贵的信物见证了强国之路。一段段奋斗的历史镌刻了浙大精神。有信则立,薪火相传。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光荣的浙大人!让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同书写走在前列的世界一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