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海岛建设,以求是之名再“垦荒”

时间:2021-09-30浏览:408


 

这里是东海明珠,这里挺立一座精神灯塔66年旧貌新颜,这里创造了垦荒精神

近日,由41人组成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实践团前往距离台州市椒江区29海里的大陈岛学习垦荒精神并围绕省级地质公园和海岛建筑调研改造提供浙大方案。

 

赤诚奉献,传承垦荒精神

 

1956年,先后5批来自温台地区的467名青年垦荒队员,在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下,毅然登上满目疮痍的大陈岛,以满腔的热情、冲天的干劲和炽热的青春,与驻岛部队一起开展战天斗海的垦荒事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大陈岛垦荒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的生命因无私奉献而火热,而理想之火让破败荒岛变成东海明珠。博士生报告团讲师张无弦同学的主题演讲《初心之旅:我为什么去基层?》,从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当年建设大陈岛的故事出发,再讲到传承与弘扬新时代的浙江精神,她在宣讲交流中带领大家感悟百年党史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垦荒精神2019级硕士生陈佳卉很是感慨: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垦荒队员教会我们要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垦、去创造。

循着先辈的足迹,浙江大学师生们走进大陈岛海防连队。

营房外一幢破旧的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部队负责人介绍这是早些年部队的营房,条件非常艰苦,但守岛官兵以岛为家,十年如一日在东海前哨赤胆忠诚。

军爱民、民拥军。驻军支援海岛经济建设,开山筑路、参与海底电缆、风力电站建设,岛上政府和居民关心支持部队建设,保证生活物资供应。军民携手在大陈岛,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场真实生动的军民情深情景剧,上演了一部永不剧终的连续剧。此次海防军营行也让同学们对海防连队的光辉历史和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实践期间,同学们策划了一场街头的演唱会。在大陈岛最繁华的梅花湾,大家融入歌声的海洋,在这一刻找到了共鸣。

研究生艺术团给岛上刮来了艺术的新风,街头、海风、夜晚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已然分不清演员和观众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研究生艺术团副团长王羿童说到。

 

助力现代化,建设共富大陈岛

 

大陈岛资源禀赋独特、自然风光奇绝、文化底蕴深厚,今天的大陈岛交通更加便利了,旅游项目更多了,岛上环境更美了,岛上居民生活更加富裕了。游客们可以自由选择交通方式畅游全岛,也能够在特色民宿中休闲喝茶,感受东海的美味。

蓝色的大海、金色的夕阳、黛色的岛礁是大陈岛特有的颜色,如何让岛上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王卡副教授与张焕副教授,也利用这次机会,上岛出谋划策,指导同学们探寻海岛建筑的历史脉络,服务美丽大陈的建设。

找准问题才能明确靶向。浙江大学的师生们和民宿负责人围坐一起,商讨改造方案。调研、测量、出图,各个细节精益求精,一个海岛风情的特色民宿跃然纸上。民宿老板说:很感谢浙大建工的师生愿意帮我设计方案,并且让我自己也参与其中,很有获得感,也大幅度减少了我的设计开销。”“通过在大陈岛基地实践,师生们更加深切领会到了垦荒精神的实质内涵,同时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下去,积极承担历史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奉献者、开拓者。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波说。

建筑不是自我感动,而应该结合实际因素和需求,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是有温度的。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采访的形式,向岛上居民了解房屋的历史、曾经的用途、建筑的材料及使用的舒适度,也学习到了岛上居民的建筑智慧,如用花盆来培养种菜自给。并向当地居民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思想与原理,在与岛上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同学们对大陈岛海岛建筑历史及其发展的理解。

浙大师生服务大陈岛,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是大陈岛全岛旅游化、旅游全岛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园区当地拥有30多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包括完整的海蚀地貌发育演化序列以及省内唯一的双湾砾滩。

来自海洋学院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延青带领实践队员穿梭于这座形成于一亿年前的小岛上,只为挖掘出地质历史时期更多的奥秘。同学们通过采集样品,分析成分,让这些沉甸甸的石头说出他们的故事,在不断丰富基础地质资料的同时还提出了针对海岛地貌景观的保护措施,从而进一步挖掘大陈岛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地学旅游价值,将专业的地质知识更加通俗易懂科普给游客,丰富大陈岛的旅游内涵,提高游客们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张明志 段茜月 董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