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路的导师 道德风范的楷模

时间:2021-09-30浏览:231


 

张连英

1978年秋我有幸成为王先生的首届研究生。先生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科学技术事业,倾心尽力于培养后学新进,直至生命的最后。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如今桃李芬芳,布满五洲四海,在各自的岗位上继承先生遗志,奋斗在科研教学战线上。

1978年桂花飘香的季节,我来到了浙江大学,在先生的团队中,开始研究生学业。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先生受命于国务院直接委托,承担了当时新兴的金属储氢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成为国内储氢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于是储氢材料就成为我和同期硕士生潘颐同学的研究生论文课题。在缺乏技术资料,没有实验设备的条件下,先生领导课题组人员艰苦创业,在国内率先建立建成了一流的储氢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

这期间先生对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本功的培养十分重视,殚精竭虑。由于先生一直肩负繁重的领导职务,时间紧张,经常利用晚上和我们见面。我曾经多次在早饭时间,闯进先生的家。在饭桌上,先生一边吃早饭,一边和我讨论科研问题,提出指导与安排。

先生对待学生在严格要求之余,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对学生有爱心,表现了长者的慈祥和智者的诙谐。我们的通讯往来,先生经常妙语如珠,趣味横生。有一次我回致了一首四句,虽然似有不敬,确是表达了我的欢愉之情和对先生品格的欣赏赞誉:

世上贵有欢乐声,先生通达好心胸,七分情思致高远,三分本色似顽童

先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他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

科学是终生的事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先生自己身体力行,生活很有规律。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他喜好游泳,酷爱打网球。强健的体魄是高强度工作的保障。

先生通常只能利用晚间看文献,做研究。先生出国访问交流时,在飞机上工作。我感觉先生经常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退休后还继续从事汽车连续自动加氢节能环保的研究。在2012—2013年还和我讨论这个课题。2016年,岁在九六,先生写信告诉我他正在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012年先生给我寄来一本他九十岁时撰写的回忆录《回首关山思万千》。拜读后,对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道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先生的科技报国之志终生不渝;忠于教育事业之心始终如一;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的视野贯彻始终。正是这样,先生一生德高望重,成就卓著,贡献巨大。想到这些,感动之余,给先生写下一首八句:

弹指一挥九十年,关山无限情万千。风云变幻崎岖路,信念始终赤子丹。科技报国千秋业,桃李成蹊五洲寰。岂米期茶人不老,喜看后生续新篇。

2003年冬季,先生以83岁高龄万里迢迢,只身访问美国,努力于中美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公干之余,先生专程来到密西根州坎通市我家小住两个晚上。师生多年不见,如今相聚,欢愉无比。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期间先生对我做了不少嘱咐,期待殷殷。那时先生身体还很硬朗。可是先生说:

年龄不饶人啊,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出国访问了,所以这次还抽空看望了几位留在美国现早已退休的老同学……”

去年春天,我回到浙大,再次见到先生,不过是在浙江医院了。先生很高兴。身体有恙,行动不便,但是精神还佳。简短的交谈,先生还是不忘谈论学术交流诸多事。当我提出要请他吃饭,他很是兴奋,还问道:

还有哪些人参加?他心里惦念着那些学生和同事啊。

王先生的学术造诣和道德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先生是我科学技术的导师,道德风范的楷模。高山可仰,恭揖清芬。

(本文作者为王启东先生首届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