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考古学院:这方空间,见物见人见艺术

时间:2021-11-10浏览:421

学生记者 连怡宁

笔墨纸砚,茶桌茶具,实木地板,辅之以书架盆栽,共同营造出艺术与考古学院研学空间的古色古香。在此处,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静谧的空间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

艺术与考古学院的研学空间位于西溪校区艺术楼A座二楼213室、215室,由来一石篆刻工作室和自主学习空间两部分构成,供学院内外对书法、篆刻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空间兼具实用价值与美观性,处处体现出书法与篆刻的学科特色,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感。来一石篆刻工作室占据着西溪艺术楼A座二楼安静的一隅,取名自学院篆刻与书法教师来萧敏先生。与旁边教室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相比,显得分外幽静与典雅。工作室平常作为学生自主篆刻练字、与老师交流沟通的空间,也不定期地开展一系列讲座与沙龙,增进同学的认识见解。

进入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满篆刻印蜕的篆刻墙,墙上依次展示了部分先秦、秦汉时期的印章和来一石老师的创作作品,既有如军司马印”“峄山刑典此类古时用作凭信的官职印,作为当代学习篆刻的取法经典;也有魂脱舞

乘天游等彰显文人生活意趣的文人印,作为学生欣赏与参考的创作样本。

在工作室的创作台上,放置着笔墨纸砚与篆刻工具,供学生们临摹创作。创作台背后则有磁性毛毡墙,方便随时悬挂习作,互相观摩点评。而一旁的讨论区,则安放着简洁古朴的茶桌和座椅,师生落座、品茗畅谈,便是艺术与考古学院学子的日常。

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众说,书法篆刻等艺术类课程有自身的特点,既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又需要创作的灵感。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有时练得越多作品不一定越出色,而此时创作的灵感更加重要。因而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便尤为重要,而改造后的研学空间就极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江浩就表示,研学空间对改善日常的学习环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他认为,在作品完成稿的展示之前,尤为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接受来自老师的修改建议与同学的互相的点评,反复推敲调整,才能使作品尽可能完善。而在研学空间中,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思路、畅谈作品,非常有收获。

空间内开展的活动非常注重内容和形式兼备,提倡本体、受众、技术相结合,促进本、硕、博学生的联动以及学科交叉,让以书法篆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活力与生机。

此外,研学空间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很多讲座不仅邀请本学院艺术类师生参加,而且欢迎每位对书法篆刻感兴趣的校内外同学共同领略艺术之美。艺术与考古学院辅导员周辰说,希望借用开放性的研学空间推动中华传统艺术与美学的传播,使得更多的非艺术专业师生来了解书法、篆刻与国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倡导开放共享的工作室相比,隔壁的自习空间则充分考虑到了空间独立的重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创作空间。同学们的木桌或摆放着宣纸砚台,或散落着几本古籍,还有同学搬来古琴陶冶雅兴。每个位置的靠墙处还悬挂着个人书画作品,成为代表个人专长与风格的个性化标签

王众说,同学们都积极投身到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当中,大家按需选购学习工具,并自觉保持环境整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完善研学空间的利用,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