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字化保护”的远航

时间:2021-12-06浏览:1138

学生记者 焦雨菲 温立恒

一个多学科交汇的队伍,一场科技与石窟的接触,一次文物数字间的交融,一番别具一格的创新——来自浙江大学文物方舟团队的成员们,凭借文物方舟科技赋能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军者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

自主创新,击破重重阻碍

人类历史文明的珍贵遗物,在自然、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日受侵蚀。一场暴雨可以使上千处石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日前的人为干涉仅能减缓这些文物的损毁速度,却不能实现完全修复。来自文物方舟团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2019级硕士生白宇璇说:尽早地将这些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是防止文物信息缺失的有效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创新性地提出一体系、八场景、三策略的三位一体保护方案,借助当今先进的科技力量,成功实现了对石窟的高精度复刻。

据团队成员介绍,文物数字化保护的过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计算、模型建立以及文物的实物再现。

在实地采样过程中,石窟实际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数据采集的难度。在普通方法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团队使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例如,针对石窟表面的坑洼、彩绘以及部分色彩缺失造成的采样难题,团队巧妙地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颜色校准技术等,精准地获得了石窟的表面信息,并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色彩修复方法,大量浏览完整石窟的配色习惯及其规律,对石窟严重损毁的部分实现色彩填补。

在这份工作中,信息的处理与计算也同样棘手。文物方舟的成员们再一次打破常规,自主研发出一个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超大规模的三维重建计算。同时,GIS、无人机勘测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体量的石窟数据处理成为可实行、易操作的研究行动。

除此以外,文物方舟团队还在结果的展示与应用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成员们利用模块化安装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大体量石窟的可移动展示。同时为了对石窟达到高精度的复刻,团队在3D打印所用的树脂上喷上磨砂质感的材料,并由专业人士通过手工上色,实现了视感与触感的双重仿真性;研究成果应用广泛,高精度复刻的文物走进学生的课堂,作为文物教育的实物教具,辅助教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怀抱理想,方舟必将远行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潜力无穷,3D打印只是文物展示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在于以此种方式实现的文物信息数据的保存团队成员,艺术与考古学院2020级本科生万伊宁说:人为的修复虽然无法使受损的文物复原,但利用数字化实现的文物数据保护,可以让无法挽救的人文珍宝闪耀万年。另一方面,目前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理念尚未普及,在强化对国内外数字化保护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更能实现对国际范围内文物信息的长久保存。除此以外,文物复刻的形式不止限于3D打印,未来高新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文物复刻的效率与精度,助力文物的展示。

浙江大学文物方舟社团于2012年成立,后逐渐转型成为致力于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团队,并扩大招揽范围,吸纳计算机学院、设计专业等领域中同有文物爱好的学员,逐步实现多学科间的高度融合,于近十年内申请到多项专利,文物个性化保护的服务方案已经成功覆盖四大石窟研究院。

文物方舟团队的执行总监,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敏博士在采访中提到,这一项目的研究目前仍较冷门,但文物的信息采集与保护刻不容缓,正是共同的爱好与使命感让团队的各个成员走到一起。文物方舟团队的成员们表示,团队未来计划将VRAR等技术融入文物的展示,使其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希望扩大团队规模,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基金会,以求在国际上为全人类文化珍宝信息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