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指引前方的路

时间:2021-12-10浏览:571



本报记者 柯溢能

18年,她牵头成立国防军工就业战略指导平台,培养90余名学生携笔从戎,586名学生投身国防军工、选调、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000学时,她讲授有风景的思政课,将一线体悟融入课堂,从未间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50000人次,她创建马兰工作室挖掘党史和学科红色故事,搭建学生党员培养矩阵体系,将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一代代学子心中。

她就是2021最美高校辅导员、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项淑芳。

传承红色基因 爱国情更有厚度

从福建紫美村,到新疆马兰基地,再到青海原子城,伴着一曲《马兰谣》,这个暑期,项淑芳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历时26天追寻先辈足迹,感悟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情铸边关恋。新疆马兰基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核试验基地。这里人迹罕至,却留下了王淦昌、程开甲、吕敏、杨裕生、林俊德等一串熠熠闪光的名字,而更多的是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青春的无名英雄。

实践途中,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龚轩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说:马兰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迫切地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想要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

我们用接地气、有生气的方式,让浙大学生进学校、进支部、进单位,走出浙大校园在更广阔的领域讲述马兰故事。项淑芳说,通过有效构建起三化四法榜样激励体系,用青年人身边可亲可敬的榜样,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思想引领。

依托浙江大学马兰工作室的建设,项淑芳成立马兰精神宣讲团、组建马兰学生讲习所、创办马兰剧组,让马兰精神这把火长燃不熄、长烧长旺。

今年军训期间,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党史宣讲团特邀专家、火箭军某部原政委王定放将军为浙江大学军训师全体参训师生作题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题报告。当晚,00后的大学生们,纷纷写下入党申请书。

当时在军训团一团受训的沈骞说:我从报告中学到了无数的国之大者的前辈们的共同品质——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怀远大之理想,同时迈坚定之步伐。

2019年底,在项淑芳的积极推动和联络下,马兰工作室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全国首个马兰精神联合研究中心在浙江大学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十所高校,各成员单位纷纷推出自己的榜样人物。

丰富的活动形式、深刻的精神宣讲、多样的传播渠道,使思政教育鲜活而生动。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党报国主体意识。项淑芳成为了解青年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知心人,成为助力广大学子树立高远追求、厚植家国情怀的筑梦人。

融通四大课堂 强国志更有深度

原来程开甲也偏科。在浙江大学党建馆里,有几位正在一边上课一边看展的学生们对此很惊奇。这是项淑芳为同学们组织的《形势与政策2》课程,既不在教室,也没有教材,而是一次探馆。

浙大党建馆占地800多平方米,如今成为同学们的网红打卡点。在这里,有很多鲜活的素材,比如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竺可桢老校长的日记等。她说。

参加了那次课程的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郑思杰说,他非常喜欢这样的思政课模式,给我一种浸入式的体验,既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

思政课如何能够吸引学生,成为大家的成长课、幸福课,这是项老师一直在思考的内容。我一直认为要在第一课堂让同学们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多年来,她坚持每年承担3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累积授课近1000学时。

她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很早就把直播引入课堂,通过与重大科研基地团队成员、亲历·面孔·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亲历者等的直播连线,将互联网变量转成增量,将鲜活案例融入教材,汇聚各方讲好大思政课。她把课堂搬进嘉兴南湖红船边、陈望道故居、学校食堂,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时代发展变化,让理论与现实找到了契合点,让思政课堂成为有风景的思政课

项淑芳开门办思政,牵头成立了浙江大学国防军工就业战略指导平台,专设军工实习实践学分,对接军工单位200余家,共享实践图谱,为全校学生赴国防军工单位实践就业提供平台支撑。

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在全球海洋最深处、世界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机械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王硕就是其中一员。此刻他仍在远洋深处,乘风破浪,致力于深海机电装备和载人潜水器技术研发。

王硕早在毕业前半年就陆续收到各方递来的橄榄枝。他对选择哪一份工作感到困惑,便找到项淑芳长谈。项淑芳说:当我和他回忆起我们一起去秦山核电站的社会实践,谈到老一辈建设者的努力和奉献,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闪亮着的光芒。于是我知道,他决定了。

在多课堂大平台的助推下,青年学生们砥砺品格,坚毅笃行,涌现了大批服务国家战略的优秀典型,红色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底色、扎实本色、卓越成色。

汇聚众人之力 报国行更有高度

202011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千里之外的项老师收到的这条消息,是由机械工程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邓民胜发来的。

毕业后不久,邓民胜就曾被选派到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盘州市保基乡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原本他可以选择上海更高薪的工作,但在机械工程学院学习的7年,让他更加深刻感受到,个人理想只有与祖国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结合起来才更有价值。

项淑芳牢记国之大者,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让大思政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海陆空天地,为国铸重器。项淑芳所在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学科历史和红色传承,近3年连获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不断形成了一股以学生为中心,院士、教授、专业教师、退休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合力。院士、教授在面向研究生的前沿导论课中,加入国家重点单位发展现状模块,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课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师生青年党员主动投身战疫,用科技报国。

她还邀请西飞、陕飞等重点单位大科学团队专家来校,为同学们解读形势政策、学术前沿,让大家坚定勇攀学术高峰的信心。发动校友资源,她实现了学生就业引导的三个百分百,即百分百学生班级与优秀校友结对、百分百学生党支部与国家重点单位结对、百分百硕士研究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参观实践。

携笔从戎,科技强军梦。莫道艰苦空荏苒,浣征尘,立新功。

这是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李飞腾,毕业离校在动车上所填的词,字里行间留下了对军营生活的憧憬,和对科技报国的拳拳赤子情。

推动青年学子在学习科研的过程中找准价值追求,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目标。多年来,项淑芳始终坚持育人与学科发展特色相结合,推动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她融合专业教师和企业力量,精准有效地助力青年学子筑梦大国重器,最终实现与国家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