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院士:打造“能人群体”,成就“浙大学派”

时间:2022-03-04浏览:215


大学教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具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浙江大学的教师队伍将汇聚起越来越多的学界权威与业界翘楚。能聚集这些学术大家靠的就是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传承,这一种文化氛围会更加巩固师生们的认同感。同时,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之下,学校可以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治学能力和立德树人水平。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的征程上,浙江大学应厚植学术大师发展成长的肥沃土壤与优良环境,促进造就能人群体,鼓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所长,形成越来越多的浙大学派,从而让学术大师们群星耀目地聚集在求是园发光发热。

大学应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这既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大学的重要价值所在。大学的科研成果只有走出校园,真正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与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引起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各项政策逐步颁布和实施落地,产学研合作的大道越走越宽广。浙江大学应把握产学研合作环节,并与一流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要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感知大国重器的力量,勇于攻关卡脖子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深入工业现场才能在实践中融汇贯通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工程实践场景中,同学们可以在现场发现或提出问题,并且回到校园实验室里找答案,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行业的感知会更加敏锐,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在全球化持续演进的新时代,愿浙江大学培养出更多学科的浙大学派,形成具有浙大标识和世界影响的大学文化,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积极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彰显高水平大学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