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共晓光新

时间:2022-03-18浏览:155


楼清扬

楼塔的年节是打正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是小年,是团聚的日子。

小年又叫小岁,老舍说它好像过年的彩排,是不错的。按照楼塔习俗,要送灶、扫尘,衣食有余,才好除旧迎新。小年夜是不必出门拜贺的,小辈们只须帮着剪窗花、贴春联。窗花是由祖母画好的样子,虎头虎脑的小人拥花抱鲤,十分应景。南方的腊月,这时虽未飘雪,但也有些天寒地冻了,暖烘烘的屋子里,饭菜的香气缓缓铺散开,一片手忙脚乱中,倒也一派热闹。

忙年的序幕自此拉开。忙年忙年,忙些什么?办年货、置新衣,这些都不必说了,在家乡,还有项顶要紧的,便是做年糕和年粽。舂年糕,用楼塔方言说,叫做双(音)年糕。从前是由大墙门里的一户人家打头,在檐下走廊摆。开饭蒸、石捣臼、八仙桌……米面都是事先早早备好的,一声吆喝,便能开整。家有余力的,都来帮一把手;没有的,就在桌上摆一包香烟,于是也能尝到这一年的年糕香。到现在,双年糕不再只是关起墙门来的年忙,而俨然已成村上的盛事,年轻人赤着膀子,弯腰挥杵,引起一阵鼓劲欢呼。第一锅年糕团甫一出炉,还没有码上案板,便被孩子们哄笑着一抢而空。

年粽与端午的粽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却也是必置备的吃食。还有一样圆团,实际上就是清明的团子菜包饺,是我的最爱。软糯的皮子里浸了艾草汁,内里裹入咸菜笋尖或是萝卜丝豆腐,再拌一勺猪油。蒸熟后,那揭锅时的香气能勾得人抓耳挠腮,再顾不得烫嘴,咬一口,嘎吱一声,鲜香的汤汁和油一齐流出来。这样,楼塔人齐聚了四时的美味,唇齿留香地,一道迎接新年的来到。

宋人写词贺除夕,道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传到今天也并不过时。到了除夕,家家户户的灯笼已张起来了,丰盛的年夜饭已摆起来了。飞雪在欢声笑语声中悄然而至,猝不及防地,古老的小镇落入一片灯火掩映的银装素裹。连爆竹声也洋溢着喜气——百里不同俗,但在除夕夜里,热闹的年景是相似的。

新桃换旧符,正月初一,人们相互拜访,互道吉祥。在这天,孩子们是最坐不住的,心头都牵挂着一桩头等头的乐事儿——“细十番。这是楼塔的一种民间乐,演奏用坐姿行姿舞姿,乐器有笙、箫、管、笛、胡琴、琵琶、大小三弦、扬琴、古筝、中阮、大阮,再有十番鼓、三块板、碰铃、小钹……叫得出名的,大概就是这些,另还有好些,不得其名,便只能管它叫,小铃儿小鼓儿了。总而言之,丝竹管弦,吹拉弹唱,一应俱全。

正月初一这天,先是在祠堂,演员们或坐或站,年纪上,有二十出头,也有满头鹤发,但不论老少,一律着红绸间黄缎圆领长袍,蹬黑面白底棉鞋,各自操琴静坐,神态端庄。

喧闹渐息,一片微微屏息里,只听橐,橐两记小鼓轻响,旋即管弦一声吱呀,和着笙箫齐起,钟鼓共鸣。箫笛清越,作主律起伏,笙则以复音相和,阮筝胡琴挑、摇、滚、轮,并打音、加花,一曲《望妆台》罢了,又奏《八板》《一条枪》——

好一番热闹景象!如此一遍,曲音不息,又纷纷起身列队,按乐器门类,鱼贯而出。沿长街边演边行,前有红灯笼开道,铃镲先行,锦旗仪仗压阵。又有黄龙伞避雨遮阳的,十番鼓分列两旁,并有腰鼓洋洋喜气,槌花翻飞。十番作正月的启幕,新的一年便嘈嘈切切地开始了。

直到元月上旬过去,春节的氛围方告一段落,但紧锣密鼓地,五色的龙灯在祠堂里扎了起来。楼塔龙灯在萧南是很出名的,虽不比沈从文笔下送灯”“烧灯那样的隆重,却也是远近三乡的大事。龙灯在扎完后,在祠堂停数日,从正月十四夜晚请出,到龙灯胜会上亮相。祖父曾是盘龙灯的一把好手,细乐声里,焰火之中,栩栩如生的长龙盘旋翻飞,一夜鱼龙舞。一直到正月十七,龙灯胜会掀起高潮。午夜,人们在江边烧掉龙头,称为化龙,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安宁和乐。

今年返乡,一切都大有不同,原本的平房街道改头换面,粉墙黛瓦,青石板路,山乡也依稀有了几分水乡模样。因杭疫情突发,许多年俗一一从简,倒也多了几分插了梅花便过年的潇洒。但巷尾街头,并不显得冷清,年味在这里不曾消失过,它在大红灯笼中点亮,在年货摊前停留,在烟火里盛放,也被孩子们捏着糖画握在手中——流转着的,都是对来年的企盼。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