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竺可桢日记 传承科学家精神

时间:2022-03-25浏览:1412


202237日,是竺可桢先生132周年诞辰。竺可桢校长,是每位浙大学子深深敬仰的大先生。他一生潜心科研,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用一言一行彰显严谨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天下己任的爱国精神、高风亮节的名士风骨。

 

竺可桢先生坚持撰写日记,一生留下日记约1000万字,自他1913年入读哈佛大学起,直至1974年去世,61年春秋几乎从未间断。先生的日记有着论文般的严谨认真,不论是日记格式还是内容,均处处彰显一丝不苟、求是求真的科学家精神。这些日记,成为后世了解当时历史状况的宝贵史料,也成为后辈了解学习科学家风采的重要途径。

作为以竺可桢校长命名的荣誉学院,深入了解竺可桢事迹,感受科学家精神,是竺可桢学院学子的共同追求。由此,学院开展了共读竺可桢日记活动,鼓励同学们读有所感、以笔抒怀,走进历史悠长岁月,探索传承求是精神。

让我们跟着竺可桢学院缪可嘉、蒲雨恒同学来一同翻开竺可桢日记吧。

【日记摘录】竺可桢日记(193637日)

晨七点起。八点至所。作函与秦化行。秦来函自告奋勇愿入西藏,余以现在所中之丑进颐不能独当一面,故拟以丑调兰州,秦化行则赴藏。此点余即函秦,并嘱告知朱允明。又朱允明前向国府请款修理在火药库爆发所倒塌之测候所,渠满拟能得五千元之数,咏霓电话中允给一二千元,但结果仅得四百元,想渠必失望也。函叶企孙,商在长沙合作设立头等测候所办法。渠意拟将仪器赠给所中后,一切维持费均由所中担任,并须有人担认六小时之课程。余谓课程事须完全由清华负责,此与测候无关,所中只担负台之修理费及职员之薪水而已。

中午肖堂及晓峰来劝余就浙大事,余允担认半年。五点至翼如处,以地理学会之捐款簿交翼如,嘱向中央党部〈捐〉[募]款。晚八点至灵隐路八号晤陈布雷,谈约半小时而回。

【读后感】

这篇日记写于193637日,此时的竺可桢先生还未就任浙大校长,而是在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北极阁担任所长。正如日记中所展现的这样,竺先生每日的工作虽然琐碎繁忙但却有条不紊。他知人善任,清楚地了解各个研究员的情况并将他们调往合适的岗位;他深谋远虑,积极争取在重要地点设立气候测量站;他办事严谨,无论是设备维护,还是授课责任、人事薪水,都落实到位、界定分明。

1928年到1936年,竺可桢先生兢兢业业、艰苦奋斗,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自己的近代气象教育事业,也在国际气象科学界中首次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此时的竺可桢先生已享有了很高的声誉,他本可以继续在北极阁从事他擅长且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但他却不合时宜地答应来浙大担任校长。

他在这篇日记中也写到:中午肖堂及晓峰来劝余就浙大事,余允担认半年。竺可桢先生本打算用半年时间整顿校风,可不曾想,这校长一当就是十三年。山河破碎之际,支撑着竺可桢校长率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流亡办学的,也许就是他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的求是精神——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