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用语言打开另一扇窗

时间:2022-05-06浏览:256


本报记者 周伊晨

站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今天,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解开这道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对于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来说,这不是一种困惑,而是有关语言与责任、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的不断思索。学院从每一个别具特色的学生个体出发,以加法演绎精彩,令青年学生更心有所向。

启发:国情+文化

本科生张雨婷在两次全国性英语演讲大赛中以红星照耀中国为题,连续摘得大奖。演讲让大千世界听到我的声音,翻译让多元文明理解彼此的故事。专业教育帮助张雨婷用外语所长说出心中所爱,收获了额外的自信。

张雨婷最爱课堂上的国情教育与孔孟哲学,老师告诉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孟哲学具有独到的民族魅力,用外语展示中国文化之美,能引人共鸣,树立文化自信。精进求学令张雨婷和同学们明白,在时代的转型发展中、在世界的文明交流中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一个全新的未来。

四年来,在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带领下,中华译学馆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中华翻译家研究文库》等多套丛书,已经出版100余种图书,集全国译学界力量传承文化之脉、促进中外交流,让外院学子体悟坚持积累与创新的学问之道,勇担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与担当。

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讲好中国故事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成长为有人类情怀和国际视野,热爱中外文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用语言打开另一扇窗,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这个愿望逐渐成为外院学子心中一片芳华。

奋发:专业+格局

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学院于2015年启动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国精班),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辅修专业、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硕士专业。

学院内,本科生何书馨有了研究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参与组织全球治理周等大型跨文化活动的机会。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上,她和团队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主题,探讨公众参与机制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性,发现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校园外,研究生赵艺林成为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实习生,参与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建立于广州的全球第一个人道主义应急枢纽项目。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她不忘初心坚定走向国际舞台,贡献一份炽热的青年力量。

多年来,学院努力争取各类课程和实习资源,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高全球胜任力,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持续发力——累计为全校60多个专业学生培育与提升国际化能力推送近200位学子分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推送近300名学生赴国际组织交流培训……

进发:创新+坚守

九十四年来,一代代外院人哺华育英,初心不忘。来自英、法、德、俄、日及西班牙等国家知华友华、爱校荣院的外籍教师和中国籍教师一起,持续充当文化认知和激发创新的载体,帮助学生突破地域与文化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视野。

在这里,你可以深切感受到语言测试的魅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洞悉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探索大规模、高风险测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关心语言测试如何为语言教学服务。

在这里,你可以有机会进入数字人文的大门,用数据揭示人类语言系统的运作之律;从多维视角,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探求人、语言、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构建新时代的语言学和数字人文贡献中国智慧。

在这里,你可以运用语言科学、心理科学和脑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加工的心理及神经机制,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终身发展轨迹;求索人类的语言与其心智思维的互动关系;设计帮扶弱势群体的语言干预方案,助力建设幸福中国

在这里,更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交融,你可以迈入文学的绚丽世界,与经典文本对话,与国际顶尖学者碰撞思想,在国际会议上一展风采,在文学中感悟历史,从历史中看到未来。

在持续的破题立题中,学院深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外语人才意味着中国故事与中国智慧、世界性眼光和历史性眼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精通专业和创新精神等多元素相加相融,也意味着未来的事业可想象、可期盼,更值得戮力同心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