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变形记

时间:2022-05-13浏览:403


学生记者 董孟嘉

当我们把路边的小石头放大会变成什么样?在浙江大学的一门课中,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同学们以匠心独运的线条与形态不一的石头对话,让凹凸不平的小石块变成了别有洞天的大岛屿。

寻找心中的宝石

从确定课程的主题开始,大部分同学可能只想到了一个关键点,于是便开始害怕创意不够新颖、绘图过程太艰辛、最终完成度不高,而迟迟不敢开始画图。面对同学们的犹豫和焦虑,《空间构成》的授课老师——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何华帆只提出一个要求:“找一个尺寸不超过 5 厘米高、13 厘米宽的石头,并通过绘制最长边为50厘米、等比例放大的 100 根等高线的方式来对它的形状、纹理、材质等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摹。”

寻找心中的那块石头成为了作业的第一步。

“这是我在紫金港西二教学楼楼下捡到的石头①,表面凹凸不平,整体偏土褐色,脊部泛青,青松间掺杂着枯黄的山头,凸起的小褶皱就像延绵不绝的群山,好像有一股瘦长遒劲的精神劲儿,很有个性。”

“这是我从启真湖边捡来的石头②,层叠的肌理特别像老人的掌纹,一纵一横都饱含时代的沧桑。”

“这是我从学校草地里寻觅到的小石块③,我发现它有一种自然的原生感,把它放在光下,会发出透明的光感。”

在寻宝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一开始会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石头,但当大家静下心来思考,慢慢学会把宝物的故事说出来时,感性的艺术内心也变得不再混沌

在一次次的细微观察与头脑风暴中,同学们无不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来我们的脚正踩在这些精致的小东西上面。”“那一颗颗毫不起眼的小石头竟然也有难以置信的复杂性和独特的个性。

但如何把宝石精确地描绘出来呢?

吴蓓宁同学把从高中地理学到的等高线的本质作为思考出发点——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由此联想到之前课外了解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景观研究生入学练习:通过一点点注水,用水面的高度变化来测量手的厚度并构建此异形模型。

有思路了,就这么干!

吴蓓宁先测量出石头的高度,将高度均分20份换算成水面升高距离应为2毫米,然后慢慢注入溶解了颜料的水。同时用手机支架固定好位置,保证每次拍照的参考物重合,随着水面每升高2毫米,从上往下拍一张照片,拍完20张照片后,她将每张照片重叠起来,最后通过局部观察在每两条控制线中添加4根等高线,最后完成对石头纹理的刻画。

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打磨抛光的,向完美进发的每一点靠近都值得欣喜。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加上各种技法的巧妙运用,同学们让一块块平凡的石头闪耀着光华,一双双巧手仿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把整个课程推向更深处。

打造梦想之岛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何华帆紧接着又给同学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将手里的小石头按比例扩大为最长边为1公里的

如何让冰冷的石头变成有温度的岛屿?如何让这个小岛变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猫和老鼠之荒岛假期》聊到蘑菇岛”“彩虹岛的天马行空儿童画,还有《冒险岛》系列游戏……

夏珮荃同学把自己化身成这片海域的造物主,整个岛屿就是一只在海洋深处悠游的鳐鱼,宽大而舒展的胸鳍稳稳地托举着岛上山脉。三段挺拔而连绵的山脊分别自岛屿的四角出发,他们顺着山脊的延长线,用自大而小的圆形石板垒成了三条天梯,托举着一个巨大的、漏斗形的建筑。据说,这是祈雨神庙,之所以做成漏斗形,是为了更好地汇水,而若你从上向下俯瞰,会发现神庙与整个岛屿的形状别无二致,形成了一个绝妙的瞭望台

周畅同学则把自己置身于小岛之上,想象着来到这个岛上的游客应该怎样去环岛,怎样去漫步,怎样去游山……为了给旅者带去一种沉浸其间的体验感,她在山顶建造了一间玻璃房,岛内居民可以在屋檐下赏景、听雨,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该地区山峰万花筒般的景色。随着山路蜿蜒而下,半山腰处长长的拱形长廊就像一条时光隧道,越往深处走越沉静,疲劳的旅客可以暂时放下包袱,在此处放空自我,冥想沉思。此时一片片简单的PVC板仿佛有了生命,小刀与胶水也成了构造世界的基础材料,大家正向着岛屿中那块千姿百态的石头诉说着心中的艺术故事。

比起之前的纸上绘画,这次真刀实枪的操作性训练好过瘾!

当我们心无旁骛地去造岛并相信改变的过程,一切困难好像都会迎刃而解。

哪怕我未来不是一名建筑师,但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将伴我终身。

同学们倾尽全力地打造了一座座专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岛,在结果中收获,在过程中成长。

何华帆说: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电子设备应该是我们的工具而不应该主宰我们的生活,切记不要盲目去绘制用电脑来代替思考的设计图,敢于打破常规的思辨能力与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才是陪伴同学们一生的学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