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马院:上好思政课,架设通向未来的桥

时间:2022-07-01浏览:479



开栏的话2022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是学校立足新起点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新担当、展现新班子新气象的关键一年。我们特别开设浙大新印象融媒体专栏,全面展示各学院(系)在更高历史使命引领下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生动画卷,进一步弘扬求是创新精神,涵育校园文化,凝聚浙大人奋发进取的源动力和向心力,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报记者 柯溢能

这堂课,架设通向未来的桥

有一类课,是所有浙大学子的必修课,是读懂中国的课,是认识世界的课,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我们一直在感动,感动于这个时代,感动于这片土地。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三年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在使命愿景引领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思想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体系。

马院不断深耕有风景的思政课程,有灵魂的人才培养,有深度的科学研究,今年学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秋天即将迎来首批新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读有字之书,学无字之书

35日学雷锋日前夕,浙大马院梁清华老师分享了来自杭州植物园的一张荣誉证书,表彰她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班服务团队。在梁老师的课堂上,志愿服务占总成绩的30%,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到,奉献自己、服务社会中,我们发现每个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能量是多么惊人。

为何这样设计课程,梁清华的回答非常简单,德育重在践行。此外,梁老师所在的教学班,还通过一根网线,连接远在云南大山深处的学生。一对一帮扶,不仅有知识的传输,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是思政课,更是大思政课

“00早就是浙大思政课的主角之一,优秀学长进课堂,让朋辈发挥育人功能;举行辩论赛,讨论课堂该不该点名;上演情景剧,畅谈双减新政策。

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浙大思政课堂名师云集——当段子手遇到思政课,同学们感叹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段治文教授的课相见恨晚、欲罢不能;当现场教学遇到思政课,省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课老师傅夏仙副教授在课上勉励同学们远眺前行路,出发在浙大;当东北话遇到思政课,浙江省青教赛思政组特等奖赵坤老师的课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在浙大,“80”“90教师越来越成为主体。

浙大思政课不拘于一室,更行读浙江、感知中国,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伟力,深化四史学习,打造行走课堂。浙大马院教师,还像一朵朵蒲公英,建立教育部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参与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大思政课上,求索中国之问、洞穿世界之问、回应人民之问、担当时代之问。

认识可爱中国,汲取成长养分

在研究生培养中,学院连续多年开展专项实践,在浙江台州的大陈岛上,透过窗口,践行垦荒足迹。

在贵州湄潭的文庙前,重走西迁路,传承求是精神。在边走边读边学中,马院学子不断认识国之大者

孙帅,2017届博士,学院第一位博士选调生,毕业后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周明晶,2019届硕士,毕业后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张雪梅,2020届硕士,毕业后来到云南易门县十街彝族乡贾姑村。他们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助推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工作在村里,在基层一线的浙大马院毕业生最大的感受是,像树苗一样深深扎根基层,在服务人民中淬炼本领、磨砺成长。

今年春天,由马院牵头组织的浙江大学政治与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班,报名通知一出,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但同学们说,他们要将青春写进这个强国时代,折射出精彩映亮着时光。

当今中国、身处时代,普罗大众都是研究焦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是什么?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是什么?马院教师在经典原著中探索真理之光。

小镇做题家的典型特征是什么?透过内卷、佛系、躺平,青年奋斗精神如何培养?马院教师在观照现实中探索实践之路。

建设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不断形塑时代坐标、坚定历史自觉,不断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扎实扩大学科影响力。

把研究成果作为宣讲素材,马院师生共同宣讲的氛围十分浓厚,专家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理论宣讲团,学生打造精品微党课30余门,共同建立理论发声平台,为朋辈教育提供示范样板。

十本《共产党宣言》,泛黄的书本褪去芳华,退休教师管敏政捐出自己的珍藏。他说: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

精读《资本论》,超出教学课堂,更多的是交流思想碰撞火花。院长刘同舫教授说,阅读经典,让我们从文本中得到精神启蒙,进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