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搭建乡村振兴“立交桥”

时间:2022-07-05浏览:183

本报通讯员 吴旻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乡村振兴、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民共荣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主动担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凝聚智慧、躬身践行,以科技为栈道,以人才为支点,搭建了一座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立交桥

扛起政治责任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立足学科特色,锚定精准育种、设施农业、绿色生物防治等重点研究方向,聚焦种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种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没有种质资源就是无米之炊,设计育种会聚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国平教授说道。学院扎实推进创新2030“设计育种计划,整合水稻、棉花、油菜、麦类等作物组学数据库,建成了生物信息与大数据技术中心,获得了一批提升农产品产量、品质、抗性、高附加值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基因和新材料;自主培育、推广了特色鲜明的农作物、果蔬新品种,实现产量高、口感佳、营养好、美感足。

发展低能耗设施农业,喻景权院士团队阐明了设施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适应与调控机制,形成了提抗性、增光合、促坐果理论体系,攻克了设施果菜除障因、增抗性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为破解土地资源短缺、实现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研发绿色防治技术,倡导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通过打造天敌工厂、绿色农药及自动化检测系统,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陈学新教授团队三十年来专注蔬菜害虫天敌研究,提出了天敌昆虫+”协同促增控害的关键技术,为我国重大蔬菜重大虫害的安全绿色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新时代下,一批批浙大农科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增强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需立足长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农学院多年来充分发挥学科资源,整合地缘优势,以产业振兴”“科技造血”“美丽乡村三大模式,把脉地域产业特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田野间的彩色水稻和油菜、荷塘里的脆稻鱼塘、大山里的茂密古树、石苔上的朵朵菌菇……从良种引入到品种驯化,从技术扶持到品牌管理,由学院团队打造的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已成为新农村示范窗口,这些富民兴村的产业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中不断壮大,正带领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共发展、共获益。

为增强造血功能,学院每年派出十余名科技特派员、岗位科学家前往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进行技术推广与帮扶,叶明儿副教授因“35年如一日推广果树技术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英雄荣誉称号。生态引领,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徐礼根研究员等人依托矿山修复技术,实现变荒山绿坡;成立城乡共构工作坊,探索构建集景观、生态、社会、环境为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样板。

贡献青春力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学院依托农科百十年历史资源,围绕深耕理想”“塑造价值”“建设平台三方面,汇聚多方合力,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浙大农科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诸多鲜活的教育元素,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学院结合青年运动史、农科发展史,建设了于子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子三园、子三报告厅、院史馆、农耕文化纪念馆等实体教育空间,成立了党员宣讲团、艺术团,传播一大批以于子三、蔡邦华、吴耕民为代表的农科前辈敢于牺牲、心怀天下、艰苦创业、专业报国的伟大精神。

推进劳动育人、实践育人,丰富农科耕读教育载体。带上修枝剪,拎上锄头……学院的老师把课堂到了果园、菜圃里,老农带着小农们一同走进田间开展农艺实践,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每年暑假,师生组队前往田间地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深入调研乡情、民情,争做农业产业发展赶考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漫天星,学院牵头建设乡村振兴就业战略指导平台,设置一线走访、求职技能培训、选调生面对面、就业招聘会等专题项目,引导、支持学生以更从容的姿态加入乡村振兴主力军队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以科技筑牢堡垒,以智慧服务乡村,以人才振兴农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赶考路上,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批又一批浙大农科人正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书写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