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时间:2022-07-05浏览:886





高铭希 王育萍

初识

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在古汉语中,先生是老师的意思。在现代社会,先生作为对男子的尊称,其用法已经泛化,但当我们称一位老师为先生时,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是尊崇之意。我就是怀着这样朦胧的崇敬之心,在2015年的深秋第一次见到了王启东先生。在求是村的小楼里,白发苍苍的王先生将我们采访小队的一行人迎进了屋。家中陈设简朴,陈放二十四史的红木书柜格外醒目,让来客不禁好奇这个书香世家的前世今生。

王先生的父亲王琎是我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的学子,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与化学史学科的创始人;叔父王曰玮毕生从事教育,是我国生物学界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王先生家族中的长辈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身处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在艰难困苦中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以奉献自我的精神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他们的言行对王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王先生出国前,父亲就叮嘱他学成后要尽早回国,国家急需科学技术人才,要有兴国大志。1951年,在美国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的王启东毅然放弃爱荷华大学和美国钢铁公司的高薪工作聘请,甚至等不及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就冲破禁令封锁,回到了祖国怀抱。

两个小时的访谈,王先生神采奕奕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的一生,丝毫不感疲惫,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已经年过九旬的老者。我埋头速记,听着王先生口述他参与西迁时的经历,留美生涯,创立材料系的岁月,开展储氢材料研究的点滴,这些话如同校史馆的陈列展品一般,充满历史气息,神圣,却又格外亲切。

深知

2018年,在我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时,我的导师潘洪革教授正是王先生的学生。潘老师时常会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与王先生相处的日子,向我们讲述王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对学生们的指导与帮助。而当我真正参与储能课题的研究时,我才深刻认识到王启东先生所做工作的开创性意义。

1978年,在钱三强校长的支持下,王先生决定将氢能作为功能材料研究的突破口。他带领团队开展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王先生率先将机械球磨合金化方法引入储氢材料领域,研发的富镧混合稀土材料因其低成本、高性能受到世界同行的广泛赞誉。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项氢能利用试验,对推动中国的氢能技术应用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先后获得1项国家发明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王先生还发起了中国国际氢能研讨会,建立氢能研究协会,并以大会主席的身份主办1998年国际金属-氢系统学术论坛。

王先生开创了固态储氢材料的浙大学派,当时王先生的学生们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在表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时,外国同行首先问你是不是浙大的,是不是王启东课题组的。王先生的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

王先生学术成就斐然,但他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从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学术财产,总是在学生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真心实意伸出援手。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先生的一位博士生入学一年后有一个机会去国外更高的平台留学,本以为王先生不会同意,但他不仅同意了,还帮助那位学生写了推荐信。有人打趣地说,王先生的高足都去国外了,身边的助手就少了。但王先生说,他们有机会出去,能开阔眼界,将会更好地为世界,为科学做贡献。

感佩

熟悉王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的职业生涯有过多次转行。隔行如隔山,转行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与研究进展,从零开始,因此许多人并不愿意。但对王先生而言,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1952年院系调整开始后,为了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机械加工人才,年仅31岁的王先生被学校委以筹建铸工专业的重任,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博士所学的热工专业,转而开始这门新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个人学术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的抉择中,王先生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回国就是为了参加祖国的建设,现在既然给我机会了,我就当好好干。王先生带领铸工专业的老师翻译苏联教材,编写讲义,设计实验。七年时间,他先后创办了铸造、锻造、焊接、矿冶等专业,培养了上千名高级技术人才,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和冶金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坚实的浙大力量!

改革开放后,王先生站在国家产业发展与学校学科布局的高度,认识到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极需各种新型材料,我国必须要发展这个极具前景的专业。他再次转行,在浙江大学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为我国其它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时至今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不负王先生的期望,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学科前列。

不论是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还是后来在全国人大、省人大、民盟和科协担任要职,王先生始终心系学校发展。在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期间,王先生关于四校合并的建议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采纳,有力推动了原本同根同源的四校重新合并为新浙江大学,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如今,浙江大学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正意气风发地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稳步迈进!

身兼多职的王先生尽管公务繁忙,但他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坚持教授全英文课程储氢热力学和动力学直至80岁高龄。即便是退休归家,他也帮助课题组的研究生修改润色科技论文,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帮助更多的材料学子。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王先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六名博士后,四十多名博士,八十多名硕士,桃李满天下!

先生一生虽多次转行,但他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无限忠诚,是参与祖国建设的无悔担当!

怀念

在玉泉校区曹光彪大楼的贵宾室旁,有这样一面墙,墙上悬挂着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历届院长(系主任)的照片及文字介绍。每一位材料学子都曾在此经过,接受前辈们的注目。我也曾在此驻足,瞻仰前辈。这面墙仿佛是学院的精神谱系,其中第一位便是王启东先生。

2021年适逢王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校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省、校、院三级领导相继致辞,王先生遍布世界的弟子们齐聚一堂,纷纷诉说对先生的思念,回忆与先生的点滴。作为纪念活动的筹备人员,我协助学院老师、王先生的子女和学生们搜集素材,制作纪念视频。对王先生的生平了解越多,我越能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强大,一心为公,不争名利,只争朝夕的精神力量。王先生的长子王宇平老师在纪念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王启东奖学金激发学生们责任之心和好学之心,让他们知道前辈科学家在探寻宇宙奥秘的同时,也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操和修养。我们捐献的是我们爸爸王启东和我们妈妈张苏澄那颗竭诚热爱浙大的心,那片无私奉献给材料学院的情。

《礼记·曲礼》有言,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虽然我没有得到王先生的亲自指导,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奉献终身的人生品格一直感动并激励着我,也使我对他的崇敬从景仰直至以其身为鉴。王先生永远是我辈为学、为事、为人的楷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王先生当之无愧!

(本文获我心中的求是大先生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