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举重若轻”的力量

时间:2022-07-05浏览:123



本报记者 吴雅兰

至今仍驻守太空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中国大型水利建设之先河的新安江水电站、被称为世界水利奇迹的三峡大坝,还有灵动的水立方、飘逸的冰丝带和杭州奥体中心盛开的大莲花,当我们说起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时,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精妙?

这些重量级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巧妙的构思、一组组严密的数据、一次次精细的实验,是一代代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师生校友在积极投身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发扬勇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创新思路奋力推动和革新建筑工程现代科学技术的生动实践。

举重若轻,这就是建工人的力量!

他们,担当重任

在浙大历史最久的院史馆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建工学院九十五载的辉煌岁月。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征程中,学院师生、校友里涌现出了以19位院士和曾国熙、夏志斌先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志士和时代先锋。

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造卫星、修大坝、建海港、探油气、挖矿井;在改革开放时期,修高速、建机场、筑大楼、造展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跨入新时代,在董石麟、龚晓南、陈云敏、徐世烺四位院士领衔下,建工人继续以实干担当大国建造重任。

三十年盖好大屋顶,空间结构创新技术从跟跑到领跑,撑起了上海世博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并向世界输送中国方案。

为地基把脉下药,一个工程一个方子,复合地基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市政道路、港航、机场等工程建设领域。

压缩时空一眼万年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获批全国土木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综合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加快解决我国卡脖子难题。

突破混凝土材料脆性易裂、界面薄弱易裂、结构受拉开裂三大瓶颈,发明国际领先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技术,保障重大工程结构的长寿命安全服役……

学院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上至卫星发射升空,下到海洋基地建设,在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灾变控制方面披荆斩棘、开拓创新。

他们,匠独运

筑屋,亦是筑人、筑心。如何开展特色育人,培养大国工匠?学院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重大基础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学科思政

紫金之巅、求是斜塔……17年前,建工学院倡议发起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这项赛事被教育部列入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之一,覆盖全国570多所高校,累计6000余人参赛。

在铸造国之重器前,同学们实践创新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小小竹片,承载远大理想,筑起坚实结构,塑造一代代德才兼备的浙大建工人。

胸怀家国,传承匠心,梦想的种子就此种下。

在学院举办的安中讲坛”“曾国熙讲座”“院士面对面等系列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中,老一辈科学家以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学生以国家需求为奋斗目标,不怕困难勇闯科学无人区。学院创设的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平台,以价值引领、素能提升、实践锻炼为目标,遴选重点企事业单位高管担任校外导师,开展匠心论坛”“大国工匠训练营”“走近匠心社会实践40余场活动,吸引6000余人次参与。

他们,梦未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中停村,有一座全长10米的钢结构贝雷桥。有了它,当地村民再也不用冒着危险蹚水过河了。这座桥是建工学院学生们参与建造的无止桥。调研、设计、拼接……在一次次实践中,同学们也搭起了与广袤大地、与民情百态之间的心桥

在学院贯通融合的培养体系下,同学们在创新实践中求真知、躬身行。

近年来,建工学子斩获包括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德国红点大奖、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竞赛第一名、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最具商业价值奖、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等国内外大型学生竞赛一等奖奖励50余项。

历届学生中走出了院士10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长江杰青人才26人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优秀人才。

如同蒲公英,建工人带着才识和本领从浙里起航,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乘风而长。

助推大国建造,铸造大国重器,培育大国工匠,他们从小处着力奋力托举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