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科学院:为了绿色与健康,全力以赴!

时间:2022-07-06浏览:219



本报记者 陆兴华

2600公里以外的滇西景东,有动科人奔波的身影,带去先进养殖技术和理念。

浙大西迁路上的江西泰和,动科研究团队正将泰和乌鸡特色产业打造成金名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动科人不仅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近两年还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并获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乡村振兴中上天入地,彰显担当。

卓越创新,勇立潮头

既脚踏实地,在服务三农中奉献;又追求卓越,在创新中弄潮。

厚德博学、慎思敦行,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强院,探索研究型大学农业学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近年来开环整合,培育新人,突出强农兴农专业思想教育,校企联动、共育英才。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汪以真教授领衔的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打赢饲料全面禁抗决胜一战。2021年,周继勇教授领衔的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深耕二十年,成果国际领先,让中国的生猪更健康。

近年来,学院以一流标准建设动物医学中心,教、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目前动物医学中心、教学动物医院新大楼已正式启用。

不用扬鞭自奋蹄,一大批教授潜心学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刘建新教授团队坚持从事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彭金荣教授团队在模式植物和动物中均深入研究了同源基因之间的遗传补偿效应现象,研究成果为动植物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金秋×初日,一个既文艺又好听的名字,是陈玉银教授为她的团队育成的全国首个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取的。经过十多年选种育种试养,该黄金茧品种在四川南充、延安子长和广西来宾市等地作为扶贫项目进行推广。

精准帮扶,提升产业

时间回溯到9年前。根据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作为浙江大学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尹兆正研究员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到了景东的头一年,就被聘为景东乌骨鸡产业发展首席专家。调研、选种、培训……尹兆正和同事们通过科技引领、品牌提升、模式创新一套组合拳,助推景东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精准脱贫。他的产业扶贫:让乌骨鸡变身金凤凰项目,获评教育部第三届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无独有偶,2006年,37岁的王友明研究员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15年科技下乡300余次,行程30万余千米,王友明就像是一只勤劳的蜜蜂,穿梭在文成的山水之间、探寻一条百花之路,酿就甜蜜事业。

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围绕实现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农民创业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学院现有农业部岗位科学家9人、省科技特派员22人,并针对农推岗教师在聘岗、晋升、奖励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近5年,学院共有30余人次获得市县以上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美丽乡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凝练方向,重点布局

每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身后,有团队、有学院、有学校的强大后援。有了团队,才能更好地凝练方向,开展多层次广地域的产学研合作。

学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生命健康战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需求,在6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基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企业合作的视角,凝练社会服务6大方向:猪的设计育种、绿色饲料研发、蚕蜂水产品增效、动物消化系统发育与功能、动物重大疫病与人兽共患传染病精准防控、兽医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2006年,浙大与湖州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在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十大主导联盟中活跃着动科团队的身影,6位教师担任畜禽产业联盟专家,3位教师担任水产产业联盟专家,5位教师担任蚕桑产业联盟专家,余东游研究员、徐海圣研究员和黄凌霞研究员分别担任畜禽产业联盟、水产产业联盟和蚕桑产业联盟盟长。

现在,产学研合作的地域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遍布浙江、四川、广东、贵州等十二个省市,合作层次更加多元。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胡福良教授依托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向浙江乃至全国推广特色蜂产品开发及养蜂业提质增效新技术,助力蜜蜂产业振兴。

学院还响应国家区域战略需要,服务西部地区发展,重点布局浙大西迁之路乡村振兴,建设浙江大学泰和乌鸡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打造江西泰和乌鸡百亿产业;筹建浙江大学-宜州未来蚕桑产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势必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动科人在砥砺前行中不忘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不懈探索,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