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学院:以机械之名,铸国之重器

时间:2022-07-06浏览:591


本报记者 周亦颖

有的人春风桃李,有的人凌云揽胜。有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生只为一件事;有的人,胸怀山河,经天纬地,一生为国铸重器。如果你要问,是什么指引着点滴星光,汇聚成璀璨的银河,我会说,是他们,以春风化雨的教诲,以攻坚克难的韧性,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浙大机械人。

一个故事一片真情

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两位老师的教导,一位是自己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另一位便是祁国宁老师。”2004届毕业生邵晨曦是国宁桃李专项基金的成立人,在忆及祁先生的教诲时,几度哽咽。这是一位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老师,面对国外众多高薪工作的挽留,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他说: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为学生翻译外文资料整理PPT,他说:只有导师心中的方向准了,学生才能少走弯路”……

祁国宁是机械学院许许多多老师的缩影,在这里,老师们孕育着希望,也收获着桃李的反哺。蒋克铸老师84岁站立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陈秀宁老师毕生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全永昕老师编译我国最早的机械工程教材《机械设计》,项淑芳老师让马兰精神的火炬长燃不熄,顾大强老师以生为本坚持科创实践育人……

大国重器亦是机械志气

传承求是精神是一生的荣誉,希望能够与浙大一起,共同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原机能学院党委书记邱敏秀教授退休后率领机械学科其他老师和研究生,携首批创业者曹建伟先生共同创建了晶盛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院发展,这是新时代的浙大机械人给予学生的温情、柔情、深情。

回望过去,在共和国从诞生走向富强时的浙大机械人,则在时代的名录上留下了自己的骨气、志气、底气。从研制我国第一套中频振动标准装置的童忠钫教授,到参与我国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的骆涵秀教授,从革新电液控制技术的路甬祥院士,到创建我国首个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的谭建荣院士,从攻克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的杨华勇院士,到建立我国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的柯映林教授,再到突破国外垄断的高端半导体装备超洁净流控系统的付新教授,浙大机械人始终在顶天立地中彰显树我邦国的责任担当。

一串名字一条脊梁

我长这么大没有流过几次泪,看到林俊德院士生前影像时确实是被感动到了。”1988届毕业生潘晓峰是林俊德教育基金的捐赠方代表之一,在捐赠当天现场,当说起前辈林俊德院士的故事,他热泪盈眶。林俊德、核试验,在我们熟知的大国重器背后,是一群浙大机械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他们有人因工作所需隐姓埋名,直到生命尽头才为世人所知。曾参与过国家全部核试验的林俊德院士临终前靠吸氧坚持处理完核试验数据。有人将学成报国、科技强国的接力棒交到了代代年轻人手中,三十年前,在德国深造即将博士毕业的冯培恩教授毅然回国,他说:我有比学位更重要的事。他的学生钱仲焱受其感染,不仅成为了浙大第一届硕博连读的毕业生,还辞去高薪工作投身为国人制造大飞机,他说希望我国能够早日从适航的跟随者变成引领者’”。有人扎根一线,科创实干,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建伟副研究员十年扎根台州,始终奋战在科技服务第一线,亦如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衍龙教授五年深耕枣庄,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发展新型生态模式。有人立德树人,科研创新,如机械工程学院机电液重大装备团队,团队横跨老中青三代,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以求是创新的团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浙大机械人心怀国之大者勇攀学术高峰。有人携笔从戎,立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如追逐海洋强国梦的博士毕业生王硕:实现海洋强国梦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又如前往马兰基地的硕士毕业生李飞腾:莫道艰苦空荏苒,浣征尘,立新功”……

前辈们的名字像是一座座丰碑,串联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后辈的名字又如萤火之光,点亮了熠熠星河。一生传承马兰情,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呕心为国育栋梁,建辰基金成立;感怀教泽长流芳,国宁桃李专项基金成立;矢志为国铸重器,晶盛专项基金成立;霜鬓不坠青云志,79级校友奖学金基金成立……恰逢机械工程学院110周年院庆,学院在校友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基金,寄语浙大机械学子能够行正道于人间龙骧虎步,铸贤才于海内,日盛月昌。

百余年弹指一挥间,我们所在的土地山河无恙、国富民强。新时代的浙大机械人,也将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