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求是青年范儿”

时间:2022-07-06浏览:413



叶盛珺

强国一代有我在,奋进伟大新时代!这是浙大校园里的青春旋律,同学们在接力传唱的歌声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点燃奋斗激情。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是浙大校园里的青年誓言,同学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敢为人先。

青年引领青年

用鲜活的方式讲好大道理

“14年前,我还是一名博士生。习总书记来到我们实验室看演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做这个项目多久了。交谈中他还微笑地鼓励我们说,你们做的脑机接口的研究非常的交叉,非常的前沿,很有意义,希望后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早日能够实现成果的转化。

在这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思政公开课上,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张韶岷老师为青年学生们带来了这堂特别的课程。他从亲历者的视角,为同学们讲述了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大学的故事,并用自己十余年来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经历勉励青年学子。

浙江大学团委组建专班,采访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与浙大青年的点滴故事,其中3篇采访被《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收录,成为广大青年接受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了让浙大青年学好这堂思政课,回顾那些催人奋进的故事,感知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子的暖心瞬间,浙大团委策划举办了思政微课大赛,让青年师生成为主讲人,制作了思政微课视频近百条,以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眼前事教育眼前人。

这是一种榜样力量的传递。

在浙大,很多优秀青年代表都曾站上思政微课展示的讲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孟详东、陈瑞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代表苏俊威,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佳玮……

六年来,通过各类寻访遴选活动,学校共青团树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先进典型100余名,推出优秀人物事迹报道400余篇,汇编成出版物《求是青年范儿》,他们用行动诠释求是青年应有的样子。

在青年引领青年、发挥青年主体作用的育人理念下,很多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共青团工作,为青年思政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

我的学科有故事系列视频,以学科发展史为主线,以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碰撞为主基调,勾画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与当代青年学生的使命赓续和学科联结,通过师生对话,讲述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让优良学风和学科精神代代相传。

通过这些视频,我第一次了解到大系背后的故事、植物园建成的不易……每个学科建设的背后都有一代代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更希望能在前辈们的精神照耀下赓续学科故事,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艺术与考古学院2019级本科生丁真珍在观看了《让沉睡的国宝重聚》视频后如是说。

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汇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青春诵读、青春快闪、青春领学……浙江大学团委多措并举开展主题学习教育,紧抓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三个根本性问题,将思政引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凸显青年味,激发青年学子知史爱国热情,从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味道,源于真理的力量。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的学员们的必修课就是阅读。青马学院的必读书单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书籍。静下心、坐下来,一字一句读原著。在以各学科专业教授为主体的浙大青马导师团指导下,学员们原原本本学经典,常态化开展经典品读会,并在层层递进、循环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将原本艰涩难懂的理论分解剖析,辅以对国家政情、国际时事等热点的专题讨论,带着思辨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每年,浙大青马工程培养校院两级学员1400余人。校青马已毕业学员中超70%选择西部基层、政府机关、重点科研院所或重要战略领域单位就业。他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转化成了建功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

勇立时代潮头

激荡改革创新的青年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课题,为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浙大共青团不断推进团学组织创新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01712月,学校党委发文《浙江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出版的《勇做时代弄潮儿——浙江大学团学改革创新案例集》记载了浙大基层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成果;20193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贺军科来到浙大听取学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工作汇报并给予高度肯定;202011月,学校党委发文《浙江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社团开启了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新征程;20212月,学校共青团改革实践经验在浙江省全委扩大会议上作分享;202111月,学校党委发文《浙江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实践教育内涵……

一步一个脚印,改革创新激发团干部工作热情,也记录了浙大团干部们的辛勤耕耘。

每年的暑期团干部培训班、育人强师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专题培训、薪火团干研修计划,为团干部的成长注入不竭动力。《浙江大学专职团干部培养方案》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浙大团干部培养进入了制度化、体系化、精准化的阶段。六年来,有11名专职团干部赴教育部、团中央等上级单位挂职锻炼;11名专职团干部赴云南景东、杭州、绍兴等地服务基层;4名团干部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不仅源自自上而下的推动,更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动力。

临近考试,寝室同学懒得下楼打印试卷,浙大信电学院本科生陈天润和志同道合的室友们一起发明了可以自行在纸上、衣服上边边打印的微型打印机——Goprint。陈天润团队凭借“Goprint—多功能智能打印机先行者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总决赛季军,也是全国唯一闯入冠军争夺赛的本科生项目。

像陈天润这样的创客,在浙大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可以在寝室里找到彼此,更可以在创新创业社团、各类创客空间、蒲公英创业大赛中发挥创新的能量。

浙江大学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学校打造了意识激发、技能培育、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孵化落地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浙大模式,带领学生团队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共获金奖34项,斩获2个总冠军、1个亚军、4个季军;在近2届全国挑战杯创业竞赛中获金奖16项,金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卫冕赛事最高奖。通过赛事孵化出的近千个项目已成立公司,共计提供就业岗位近一万个。

浙大凭借遥遥领先的创赛成绩在全国发挥标杆引领效应。2018年、2019年,浙江大学连续承办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创业青年相聚浙大,一起向未来。

坚持需求导向

从实际出发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曲艺联盟、元气充电宝、棋牌天地、益途小镇……

没错,这些充满了青春气息的空间,就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生服务中心。

在新启用学生服务中心,入驻的38家学生社团为自己的社团空间起了个性的名字。2000多平方的空间里,有修葺一新的舞蹈房、排练室、演讲厅、讨论室,社团人在这里共聚一堂,追寻青春理想。

让共青团与青年离地更近些,把服务落到青年的心坎上,是这些年来,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青年思想动态如何?青年亚文化如何体现?2018年成立的共青团青年研究中心,聚焦这些和青年息息相关的话题,组建了大教授领衔、多学科交叉、团干部参与的研究团队,招募了一批热爱青年研究工作的骨干研究员,先后承接了3项团中央的重点课题,回应有关青年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培育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切实落地转化为更加科学高效的共青团工作政策。

依托青年研究中心,浙大团委联合专家开发出一套更加适合浙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能自评问卷系统,根据问卷填写情况从多维度为同学提供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关联了学校素质拓展网站,为同学推荐更适合其特长发展或短板补齐的第二、三课堂项目,让第二、三课堂培养更加精准、更加科学,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以前我总是在诸多的第二课堂项目中挑花眼,核心素能自评系统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了解自己的素能特点,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个人能力。丹青学园2021级本科生代爃榤说。

精准服务,离不开对青年需求的精准把握。校学生会专门面向同学们征集需求和困难,形成了我为同学办实事项目清单。不少同学提出,在桌子搭建的简易外卖取餐点取餐时,时有外卖丢失、污染的现象,学生会通过调研以及与学校各部门的协调,推出了智能取餐柜,无接触送餐取餐,让同学们吃得更放心。也有同学提出,疫情期间独自一人自习难以集中精力,渴望有一个相互督促学习的平台。学生会立马推出云端自习室,制定了自习室公约,为同学们结伴自习、相互答疑提供平台,提升学习效率。

服务学业发展,营造优良学风,一直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的聚力点。

做笔记是大学生的基本功,记录着满满当当的收获、阅读学习的体会、每一堂课的进步,校团委举办最美学习笔记大赛”“作息表征集活动。简洁工整、重点突出的知识点梳理,思路明确、环环相扣的思维导图,严谨规范的实验报告,标注详细的错题集,精确到分钟的时间安排……让浙大青年的优良学风被全网看见,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这不是心血来潮的活动,也不是单纯展示学霸风采博人眼球。我们希望,通过最美笔记大赛,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发挥青年的主体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助力青年建功新时代

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青年学生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怎样的力量?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队的107名成员奔赴浙江、广东、海南、甘肃、湖南等多地,在一线电力企业实习调研,用脚步体悟双碳政策发展现状,开发双碳伴我行小程序,向百姓宣讲低碳生活新风尚。

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党史青年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将思政教育和学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大思政课和课堂小思政课紧密融合。

为了推动实践育人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浙江大学团委牵头推出了社会实践通识课程《认知与实践——乡村振兴》。通过校内理论+校外实践将社会实践的知识模块与实践调研模块融会贯通。课程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交流分享等形式,给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指导意见和实践思路。在实践中,我深刻领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和纸上谈兵,也唤起了我对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的热情与决心。参加了课程学习的动物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汤佩雯感叹道。

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国家发展大局,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扎根西部的5个支教地23年。研究生支教团逐步探索打造了求是筑巢”“暖冬计划”“求是圆梦”“爱在滇西等品牌公益项目,对口帮扶中小学生5000余人。

支教团的奉献也在西部开花结果。比如,2021年夏天,支教地贵州台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两名曾受到支教团帮扶教育的台江学子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台江县历史上首次。而为了感谢浙大支教团对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昭觉的彝族朋友们专程把舞台、演员搬来浙大,为浙大的同学们带了一场精彩的彝族文化演出,续写浙大与大凉山的深厚情谊。

支教团的贡献,是扶贫更是扶志,是育人更是自育。曾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在云南景东支教扶贫一年的陶甄,在留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次以扶贫干部的身份回到景东,担任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新民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70%支教团成员在毕业后选择赴基层、高校和重点单位就业……他们选择扎根基层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

支教团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学生们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奉献青春,校内逐步形成了志愿服务时尚、做志愿者光荣的浓厚氛围,浙大志愿者先后出色完成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

202111月底,紫金港校区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外地关联病例,浙大团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在1小时内集结了第一批350名志愿者队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封闭管理期间,校级层面共招募1158名志愿者,2322人次提供服务总时长超过11100小时,助力学校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志愿者,大学生活新风尚。目前,学校以院级为单位形成了43个志愿者人才库,成立了13个公益类社团和组织,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亮丽之窗

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大学共青团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奋进走在前列,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在学校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征程中,写下属于青年的奋进之笔,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