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对话,思想交锋!求是精神如何指引前行

时间:2022-07-06浏览:140


柯溢能

走过千山,要遇到什么?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当问到求是精神指向何方,有的人说,是空气,遍布在时时处处。有的人说,是泥土,滋养着代代师生。

分别于上个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考入浙江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叶志镇,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邱利民,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处处长、光华法学院教授郑春燕做客求是问学,共话求是精神与我的故事,畅谈科学与人文的跨界。

抵达

求是,是去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如何抵达求是?

这从来不是虚言,竺老校长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作为注解,那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叶志镇:求是创新的校训决定了浙大师生的与众不同,他们应该是辛苦出色的。求是的过程不能马马虎虎,要严谨认真,所以会很辛苦;大家在千锤百炼中努力创新,就一定会出色。

求是,在找准目标后,要敢于突破、勇于坚持。这如同,一块含金的矿石,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变成金戒指。求是,是千锤百炼的过程,是实现闪闪发光的路径。

邱利民:求是精神是不盲从,不附和。但这不是说,要一根筋到底,而是要虚怀若谷,要谦虚且不武断、不蛮横。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寻找榜样,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开挂。人生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在年轻时代找到人生榜样,然后去闯一闯,去走一走。

在德国的时候,我曾经给洪堡基金会的主席写过一封信,里面写到,我在那里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个国际的胃,这不仅仅指我品尝到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最重要的是得以吸收世界各地的知识。

郑春燕:真理没有国界,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也许连寻求真理的机会都没有。

理想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旗帜。如果进入社会的法治工作者心中没有理想,那怎么能够推动现实往理想迈进?只要真理没有完全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里,我们就要承担起自己顶天立地的使命。这个使命如何度量?可以让二十年以后的自己回头看看,是否无愧于青春。

通达

研究的道路上,科学与人文如何贯通?

在叶志镇的眼中,人文精神是营养。就像我们吃的米饭可以转化成能量,人文也有这样的作用。他说,通过阅读可以增长人文知识,进而不断开阔眼界。

我总是想让大家通读法律、哲学方面的书籍,从而调节精神、提高境界、丰富认识。叶院士回忆说,在四十多年前我国硅材料研究与国际有巨大差距,迎头赶上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文主义也不可或缺。

邱利民将科学和人文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果你想真正上到科学的高峰,没有人文精神就无法达到,他说,人文研究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实际也有科学的思想在里面,两者是相通的。

曾有一段时间邱利民觉得自己创新能力枯竭,尽管每年都见到不同的学生,但比起刚上班时,劲头略显不足。

带他走出泥淖的也是读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年读上百本书,已经坚持了十几年,这对我的帮助太大了,他说,伟大科学家的传记告诉我们,人文精神是必需的。要达到伟大科学成就必须有精神力量支撑。

站得更高是人文主义带给郑春燕最大的感受。站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你会发现生命这么短暂,个体在整个人类长河当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她说,在那样的维度,人们哪有时间去纠缠这些利害关系,只想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每当我迷茫、困顿、挣扎之后,就会遇到一个新的质的飞跃。当遇到这样的飞跃期,坚持下来,你就能比别人蜕变得更好。她认为,科学与人文,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个体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郑春燕也认为,书是通达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人性,去理解人应该怎样成长,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初心叩问

为什么选择科研道路,又如何坚守?

叶志镇:学习是一个学着学着往前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有目标追求。如果你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你肯定要坚持。

对于本科生来讲,不能好高骛远,首先要把书读好。在整个过程中追求、坚持很重要,要做到不怕辛苦。

邱利民:在博士期间,我们做的是脉管制冷机。我们借助发明的双小孔简单结构,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两级脉管制冷机达到液氦温度。

当时我也有很多其他选择,那么是否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做下去呢?我比较执着,坚持做低温。现在看来如果当时选择去发散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郑春燕:我读本科的时候,并没有非常清晰规划出后来要走的科研之路。但是我知道,创新是答案。

如果我选择去做律师,我也会是一个非常棒的律师。但是在高校做科研,每天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睛,我觉得这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声音

网友 近地天体

科学需要在人文日新的环境中孕育,而人文哲思的发展也依赖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是基础,人文哲思是精神上的建筑和航标,两者的相辅相成,恰恰要求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在成为大师的路上,兼顾科学严谨之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闪光。

网友 Michael Jordan

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网友 yongheng

看了本文受益匪浅,在我看来,科学与人文有如一武一文,一动一静,一理性一感性,相辅相成,道不同、谋不同、归处确相同。

网友 四眼猴

求是精神并非是人的外在表现,而是内化实质。这就是我与浙大同学毕业离校42年后精神交流过程中的体会之一。感谢老校长竺可桢先生。

网友 李聪

科学与人文如同硬币的两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又是同时存在紧密联系的。吉尔伯特·默里曾说过:生命中有两种要素,一种是瞬息即逝的和演进的,另一种则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非演进的和永恒的,而道义主要关心的是后一种要素。

网友 lil_nam200

科学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科学与哲学本是同门,那时候的科学叫做自然哲学,只是后来各种科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埃尔温·薛定谔曾经做过题为科学作为人文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演讲,他说自然科学的价值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它的范围、目标和价值与人类任何其他知识分支都一样。科学离开人文精神就会变得无趣、麻木甚至停滞。

网友W

求是二字简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容易。要求做事认真,追求真理,真真实实把事情做好;要求面对质疑,不人云亦云,应付了事,而是上下求索,小心求证;要求做人正直,不屈服权威,而是从心出发,明辨是非真伪。求是,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修行中不断审视自己,这就是浙大人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