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汉字研究 传承传播中华文明

时间:2022-07-07浏览:608


真大成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体部分,具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演进过程复杂、内涵意蕴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主要载体和根基,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字史研究历来比较注重汉字形体和结构的发展变化,但对汉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职能和用法却关注不够。梳理汉字职能和用法的基本事实和演变过程,构建清晰全面的汉字职能和用法史,是进一步充分挖掘汉字的内涵、全面描述汉字的演进历程、架构体系完整的汉字史的迫切需求,借此可以拓展汉字史的新研究,丰富中华文明的传播载体。

近百年来,地不爱宝,出土文献不断呈现于世人面前。出土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文本形态不尽相同,能够多样貌地反映和体现汉字职能和用法的实际情况。在新时代,可以综合利用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详细测查、整理与描写汉字职能和用法的基本事实,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重返历史场域,展现数千年来汉字职能和用法发展的真实图景,把握汉字职能和用法的总体面貌,凸显汉字职能和用法的时代特点。

以往汉字学的重点在于形体和结构,对于汉字在使用中到底如何记录汉语则不够重视,以致汉字的历史职用始终云山雾罩,处于依稀仿佛之间。事实上,汉字在历史长河中无论形体、结构还是职能和用法,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对这三个方面开展全方位探索,有助于从学理层面完整地体现汉字学的内涵,整体性地探究汉字的全部属性,建设结构严整、内容全面的汉字史学科体系。

汉字职能和用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汉字与汉语的互动关系,即汉字如何在文献中记录汉语、汉语又如何使用汉字以及使用哪些汉字来记写于文献。汉语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词汇、语法、语音均持续发生演化,文献随着时代更迭与科技更新出现甲骨、金石、简牍、丝帛、纸张等诸多形态。那么汉语本身诸多要素的变化与汉字的变化如何共生、如何因应、如何互动,文献形态与书写方式的转变如何影响汉字的使用,就是一个蕴含深刻而丰富旨趣的论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职能和用法史研究是在文字、语言与文献三维立体层面上展开的,体现了学科内部的交叉性、互补性和综合性。

汉字职能和用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探索汉字记录汉语、汉语使用汉字过程中二者联动合作的事实、动因与机制,需要联结汉字史和汉语史两个视角,贯通形、音、义三个维度。我国传统小学向来重视形、音、义三者的关联,清儒段玉裁为《广雅疏证》作序时提出的六者(古今形、古今音、古今义)互相求就是典范之论。汉字职能和用法的生成与变化同样受到形、音、义多方面联动的影响,因此如果兼及这一维度,那么就形成古今形、古今音、古今义和古今用互相系联交错的多维结构,从而在继承古贤学术思想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倡导并发扬汉字汉语历史形---系统观。

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深化与丰盈外,开展汉字职能和用法史研究还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有助于释读疑难字词的含义,以求正确理解历史文献,对凡是要利用历史文献的相关学科如文学史、哲学史、宗教史、历史学、考古学等均有助益;有助于文献本体研究,对文献校理、文献断代、文献辨伪等均有较大帮助;有助于辞书编纂修订,如在字头、书证、释义、沟通字际关系等方面均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当下语文规范工作和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从而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

汉字职能和用法具有特定的时空属性,随着时代、地域和使用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走向世界,传扬中华文明,形成汉字文化圈。汉字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时间的广泛使用,其职能和用法逐渐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不仅与中国有所差异,各国各地区之间也往往不同。虽然同处汉字文化圈,但汉字本身已经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其职能和用法也具有了区域性特征和异文化色彩。职是之故,观察汉字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衍生出的不同职能和用法,比较其事实差异,探寻其发生机制,同样是汉字职能和用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开展域外汉字职能和用法研究,有助于考察汉字传播传承的历史,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探索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汉语的全球辐射作用与传播机制,推动汉字汉语国际合作与交流,探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汉字汉语的作用及其运行机制。

(作者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文学院(筹)副院长,汉语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