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陆兴华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访问次数:36 源地址
■李晓静
我与先生相遇在惊蛰之前,从此,春雷始动,窗外虫鸟鸣啾啾。
当初,我一踏入西1-501,便惊异于老师的形貌之年轻。老师穿着黑色厚外套,戴着一副眼镜,脸圆圆的,正站在讲台上调试课件,文档的中间写着课程名与教师姓名——“《古代汉语》Ⅰ史文磊”。
史老师不开口时颇有几分严肃,但在开口后又有一股亲切之气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侧耳聆听。其实,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已听说过不少学长学姐对这门课的评价,譬如事多、考试难、全靠硬功夫等,但当我亲身体验后,我发现远非如此。
史老师讲异文,讲历史语感,讲“庄公寤生”,侃侃而谈,不拘泥不克制;史老师讲索引词,讲新语文主义,讲“尽心焉耳矣”,观点鲜明,不仰视不轻看;史老师讲先秦语法结构,讲鲁国十二公,讲“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论证充分,不蹈空不放纵。我坐在台下,听之畅然,怀着推敲精神被点燃的欢愉感,忘情地遨游于古代汉语的海洋里。我想借用稼轩歌咏灵山之言——“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这用在我的听课感受上也颇为得当。
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乏让我头疼的事。当我按照史老师的要求,给天书般的古文加上标点符号时,当我以极慢的速度吃力地阅读竖版繁体字时,当我在浩瀚典籍中像无头苍蝇一般寻找所需的材料时,放弃的念头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然而,在我咬咬牙坚持下来后,回首自己走过的幽微小径,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一段不短的路,于是我倍加感谢史老师“逼”了我一把。
我与史老师的进一步交流是在撰写论文时。我在初步确定自己的选题后,难辨诸说之真伪,也不知从何考辨,因此挑出我最大的困惑,小心翼翼地询问老师。不承想史老师不仅回得很及时,而且回得非常用心,他根据自己对《左传》的研究提出辩证的意见,并推荐了四本权威语法书以供我展开全面调查。我在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籍后,又产生了新的困惑,陷入更深的无措,怀着害怕被嫌弃的忐忑,再次询问了老师。
史老师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认真地回道:“晓静,可以试试:一.根据“而”的用法,考察‘推车’和‘及’的主语是否同指。发现规律并非易事,但一旦发现,是很有成就感的。需要绞尽脑汁想办法。二.考察‘及’的用法,看《左传》中什么情况下主语是受事,即受动;“及”的意思应该是什么。这需要通盘观察《左传》中“及”的语例来归纳。三.可以尝试搜一搜出土文献,看是否有相关语例。”此后,无论是在我撰写古代汉语Ⅰ课程论文时,还是在我学习古代汉语的漫漫长途中,我都时不时回想起这番话。在考辨的过程中,每当我无计可施想要自暴自弃时,史老师所说的“发现规律并非易事,但一旦发现,是很有成就感的”都深深地鼓舞着我,他传授给我的古代汉语考据思路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得以被古代汉语Ⅱ的方一新老师夸赞论证方法之全面。
我按照史老师的指导,再加上自己在实践中的领悟,开始撰写课程论文。史老师曾在课上言及,论文写好后可以先拿给他看看,写得好会褒扬,写得不好则会批评。因此,我在撰写论文时始终提着一口气,丝毫不敢马虎,逻辑务必理顺,论据一定要充分,哪怕面对上千个“及”、“而”也耐下心来一个个排查。在此期间,我切身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成就感”,这让我渐入佳境、如痴如醉。通过不厌其烦地查资料,终于可以有所依据地证实或推翻一个观点后,我飘飘然像是在岸边看到连绵春水骤然冲破堵塞的坚冰,也像是在崖上蓦然看到一枝明媚盛放的雪莲花,喜悦到不可名状。
一星期后,我将写好的论文发给史老师,坐立不安地等候评判。在午睡醒来后,我惊喜地收到了史老师这样的评价:“晓静,你好!写得非常棒!很有想法,思路清楚,论证有力。几点意见,随文附注。供你参考。”打开老师批注过的文档,被标出来的不仅有老师觉得用得不错的例子,还有老师认为仍需展开论述的语法结构问题,甚至连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被指了出来。我对着随处可见老师认真痕迹的批注,细微心弦再次被拨动,感激之情如潮水般在我的心头翻涌。
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史老师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反应过来后惊喜交加。面对我的讶异,老师回道:“晓静,当然记得你啊……你做得很出色,论文很有想法,平时表现也很用心。以后多交流!”我偷偷地将老师的评价记入了备忘录,时常翻看,无论何时,它总能给予我“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不竭动力。宛若身处无边夜色之中,周遭波涛翻滚,我在这头,古代汉语在那头。学习它像是一场修行,怪石险滩密布,我屡次想半途而废,但在星光的指引、虫鸣的陪伴下,渡过岁月江河,终是望见了庐山真面目。
在学习古代汉语Ⅰ的整个过程中,史老师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平等友好的交流姿态,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不把菜肴做好了端上来,而是一步步引导我自己尝试着做,让我乘兴而行,满载而归。况且,史老师每次回复时都会在前面加上我的名字,一股感到被尊重的暖流时常在我心间流淌。
我在上古代汉语Ⅱ的过程中,也曾因为和方老师意见相悖,但又苦于无法论证而请教史老师,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热心,完全没有因为我已经不上他的课而敷衍了事。
我因感其行,草作一词以颂之:
蝶恋花
十载深耕园圃土。求是求真,示教明肝腑。文濬相谈忽日暮,仲尼称道将须抚。
仰见高山叠翠处。知那林溪,日夜流滋物。桃李殷殷皆欲语,都缘感念春风雨。
在研究上甘于沉潜,在教学上尽心竭诚,不自伐其功,不敷衍其职,春风化雨,润泽幼苗,我心中的求是大先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