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筹):向史而新,做好我们这代人的学问!

时间:2022-11-11浏览:84

 

本报记者 周伊晨

格物致知,中国自古有的名言,即探究一事一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与智慧。这是朴素的认识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历史学人常选择一事一物,下番格物功夫,由远及近、由小及大、由点及面,探究事物生成的来龙去脉、发展的前因后果、演化的承前启后。

这番功夫常在不经意的光阴流转中成为毕生所至,随之而来的却不只致知二字,或还有一代学人之风范,可让后生受益。

岁月匆匆,见证下所有真心

刘进宝所著《敦煌学通论》,走过30多年历程,以4种不同文字出版8个版本,涉及2000多年敦煌区域发展史、1600多年敦煌莫高窟建造史、100多年敦煌遗书发现流传史和100多年敦煌学研究与学科史。他与冯培红等学者一道,同亲历莫高窟发生巨变的敦煌学人,使中国成为敦煌学研究人员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也改变了曾经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

拂去岁月厚厚的尘埃,孙英刚倾心隋唐史、佛教史、犍陀罗文明史,细梳古人知识体系及内在逻辑,更深刻理解人类历史与信仰,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与发展轨迹。徜徉于历史的时空,韩琦长期致力于科学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解构不同时空下文明交流互鉴的场景,印证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地方历史文书研究团队12年呕心沥血,选编自咸丰八年始至1949年近一个世纪的龙泉司法档案17000余个卷宗、88万余页、2万多个诉讼案件……共五辑96册全部出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展现近代基层社会的原生面貌,为后来者抢救下一份清楚准确、可查阅利用的史料。

浙大古代史研究学者们说,如果现在不做抢救性研究,可能就没有机会留下宝贵的学术资料。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们更期待构建起理论体系,去勾勒中国文明的未来,让更多世人了解与接受。今天,他们奋随张荫麟、陈乐素、谭其骧、向达、贺昌群、刘节、钱穆、方豪、张其昀等名家身后,创办《丝路文明》学刊,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唐宋、明清史暨江南区域史研究,从现代追寻历史,探究社会各元素的关联与互动……

史海浮沉,家国情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求经世致用。

初心难舍,人间草木皆欢喜

优秀的历史学者常还原、沉淀历史那多变的日常与思想,反哺时代以品格。沈坚、吕一民领衔浙大世界史研究团队在国内相关领域享有盛誉,《法国通史》出版20年,10次加印修订,纵贯法国古今,是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的外国通识类代表作,《知识分子的鸦片》等作品,从法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公共关怀和显著的独立人格切入,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文明的历程》强调文明多样化进程和交流互鉴之重要,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精粹。张杨、刘国柱关注美国史与美中关系研究,如知识外交与战后美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全球建构研究等,促进知识图景的多元化和复数化。

他们欣赏与崇尚的治学态度是:在论著中提出非同寻常的识见,又在字里行间散发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温情。埋头研究经济社会、大众日常和文史艺术等薄弱缺失环节,把最新的史学理论带给大众;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片《大国崛起》学术指导,给公众最佳的学史体验;线上线下课堂中用故事传递深刻思想,教诲青年人贵自知、勤奋斗……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间,历史是详察世间纷纭万象、观析人性千姿百态,进而把握事态变化、剖解利害祸福,有时温情脉脉,有时冷峻睿智,却无一不切中要害,得以理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理家经国的脉络。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站在今时回望,我们如何倾听历史的原声?文科资深教授桑兵长期从事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思想研究,被认为1990年前后中国大陆历史研究新潮流的重要推进者之一。他说,研究中国问题、参照域外新知,既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穿凿附会,要把握内在联系,找出本来系统。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一本本泛黄的中共党史资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师生奔赴全国革命地研习党史国史的部分手抄原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摘抄当年湘赣边特委收发的信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誊录八路军百团大战的兵力部署,实地拜访罗章龙老同志记录中共三大的情形回忆……恪守求证的优良传统,以梁敬明为代表的师生曾深入各地省、市、县三级档案馆,系统爬梳并编目土地资源文献,尽全力还原新中国时期土地资源变迁状态,为国家土地资源战略规划作出专业贡献。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布置于浙大古籍馆内的蒋介石文献特藏室从翔实的史料出发,揭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选择自己的命运,人民也在命运转折中做出历史的选择这一深刻主题,陈红民、肖如平等学者致力于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播到更广泛的大众层面。从抗日战争到建设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浙大学者规避脸谱化、标签化的历史误相,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走向更立体的真实。

90多年来,浙大历史学人驻足在关于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明等方向的瀚海星河,继续从卷帙浩繁的过往中推理社会变迁之脉络,描摹人类群像,思考着我们这代人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