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和鸣会知音水墨丹青描世界

时间:2023-04-28浏览:131


学生记者 韩鸣筝 楼清扬 陈柏妤

笛箫古琴、书法丹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浙大,有这样一群人,以真诚的热爱和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守护和传承着文化根脉。

始于热爱,知音相聚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犹在耳畔,刘禹锡《陋室铭》中描绘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画卷如现眼前。古琴在悠长的岁月中慢慢沉淀,又在现代生活的空闲处生根发芽,在求是园中汇为一段雅集乐事。

2006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就是由一群知音汇聚到一起构建起的一个组织,琴友们在社团内部的交流之中切磋琴艺、交流心得。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定的古琴基础,但他们都有一颗热爱古琴的心,在各类雅集、音乐会和培训中,渐渐地上手七弦琴,享受古琴带来的美好感受。

在被问起为什么与古琴结缘时,古琴研究会的2022级本科生唐嘉忆同学如是说:每次沉下心来欣赏古琴曲,我都发现,我会被带入到一个空灵静谧的天地。并且随着心中杂念的逐步卸下,演奏中手指和琴弦的摩擦声以及前后不同音叠加而形成的余音绕梁之感让我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人的意境。她和古琴结缘于文化集市活动上的惊鸿一瞥,沉醉于上手弹奏后的宁静安然。

创建于2016年的浙江大学学生笛箫协会,目前有超五百名在校成员。在求是园,他们因好奇或热爱相识,又因相同的兴趣爱好结伴成长。

笛子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乐器,不如说是对向往生活的一个象征。从初中开始学习演奏笛子的2020级本科生胡伯午,现在常到求是大讲堂和艺博馆附近练习,也非常乐于投入到社团组织的交流分享活动中。

而对于2021级动物科学本科生许素来说,笛箫协会是一个让她将好奇变为特长的地方。她对箫的喜爱,始于苏轼对箫声的精彩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箫声着迷的许素在笛箫协会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且,通过社团精品课,她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这门乐器。从吹不响声音,到可以吹不同的音符,再到能够吹出一小段旋律,她非常感谢2019级生态学博士生郭禹尊学长一路来的指点。学长总是鼓励我们勇于尝试,并细致耐心地演示、讲解演奏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带我入门、进步。许素说。入社半年的时间里,她已经可以演奏《美丽的神话》《女儿情》,还有入社前就定下的目标曲目《穿越时空的思念》,从一个小白到能够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成就感满满!

同样,在浙江大学学生书画社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书画爱好者。《画山水序》有载:万趣融其神思。古人作书画,落笔挥墨,寄予胸怀;浙大学子则用传统笔墨丹青描摹大千世界。

紫金港四季变换,春有杏花微雨,夏有荷叶映日,秋有蟹爪红枫,冬有腊梅飞雪。社员们将校园的四时景致一一入画,从身边的生活和美景中觅得灵感。书画社成员2020级本科生邹畅回忆,初入书画社时,她每天都会花上近一小时的时间琢磨书法技艺。笔墨晕染,铁画银钩,仿佛引领她回到了一个熟悉的所在,教人沉醉流连。

社内开设的书画篆刻精品课程提高班,是社员们的自留地。每周一次的教与学中,社员们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同社好友的传帮带下,原本主攻书法的邹畅,也得以与工笔写意结缘。书画同源”——都自线条、线质练起,再学描图案、临摹贴本。一张画从裁绢、绷框,到上色、做旧,历时三个多月方得成品。期间,社员们相聚集训,学习切磋,在慢工出细活的练习与创作中,收获日臻完善的满足感。

传播推广,他们在行动

每一个画画写字的日子,都给大学的生活留下不一样的注脚。因为习画,邹畅开始对校园的花草上了心,自己比从前更爱走动,于是看到了更多好风景。书画社现任社长2020级本科生肖奕帆也发现,传统书法书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摈除浮躁、静心思考的习惯,对学习与生活亦大有启发助益。

在琴房练琴,是我一天中最享受、放松的时刻。通过几年的学习,古琴已然成为了古琴研究会社员2022级博士生李晨睿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古琴,他会主动去搜集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加深自己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琴房也是他的精神休憩所,在心烦气躁的时候,弹琴能让他内心平静、身体舒畅,专心做好眼前事。

同学们在享受雅致生活的同时,也从中收获着思考体悟和个人成长。不仅如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也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求是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对浙江大学书画社的成员来说,最为热闹的当属每年春节的。同学们定制各式各样的春联、斗方内容,社员们则以笔墨将其誊写于红纸之上,这早已成为书画社与浙大同学们的一项新年约定。2022年春节,受到疫情影响,社团里的小伙伴们连夜讨论、更改方案。最终,百余幅春联通过线上征集、邮件寄送的方式,将温暖的祝福传递给浙大学子。

笛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宝藏,在谈起笛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时,浙江大学笛箫协会的负责人2020级本科生胡伯午骄傲地讲述起协会在推广笛箫文化时所付出的努力。他和协会中的其他社员一样,坚定地认为向大家推广笛箫文化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他们自己也在这过程中一次次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震撼与激动。

这群热爱笛箫的小伙伴们在校内外举办了多样的活动,希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那一份对于笛箫纯粹的悸动。于是,文化广场的现宣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有的人举着或长或短的笛箫自如地站在广场上,优雅愉悦地演奏拿手的乐曲,有的人现场教导感兴趣的同学体会吹响那支竹笛的快乐,吸引更多社员加入了协会,共同追求那一份清雅。此外,点歌、音乐集市、文化竞赛等等众多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也让笛箫在校园内渐渐流行起来。

古琴研究会的2021级研究生成佳同学为传播古琴文化,同样做了很多工作。从本科接触古琴、受到老师的引导教学,到如今硕士期间琴艺精深转而接触研究会的教学分享任务,她从单纯的爱好者变为主动的分享者。在古琴研究会的内训中,成佳会带领社员识读琴谱,手把手地教导后辈学习演奏指法。勾踢抹挑,在外行人眼中简单的动作却是演奏的基础。为了获得最为清脆干净的声音,她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手把手纠正。弹琴是我的爱好,也为我带来了内心的宁静。成佳希望通过多样的活动让更多同学们接触古琴、了解古琴、享受古琴。

箫来天霜,琴生海波,于雅集乐事中切磋交流;笔墨晕染,铁画银钩,用水墨丹青描摹大千世界。让我们一起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集修心怡情的雅趣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