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021929日,七位浙江大学马兰精神宣讲团成员的宣誓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大剧院内久久回荡,随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宣讲团最终也以91.2的高分,在29支选派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浙江省青年理论宣讲暨微型党课大赛情景式决赛的特等奖。通讯员孙思杨本报记者马宇丹

 

直击现场

 

主讲人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董萌苇,她从马兰花这种在极度干旱条件下仍能绽放的紫色花朵引入,将王淦昌、程开甲、林俊德三代浙大师生扎根马兰、无私奉献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大众讲述发生在浙大马兰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王淦昌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6年,王淦昌任浙江大学教授,开始了他在浙大栽培人才的道路。1960年,就在他的研究组刚刚发现了世界首个反西格玛负超子的时候,一纸文书传来,国家希望他能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去参加国家的核武器研制。我愿以身许国!在得知祖国的核事业需要他之后,王淦昌毅然选择奔赴,并用整整十七年的隐姓埋名来践行。王淦昌的扮演者,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孙思杨饱含深情地喊出这句话,引得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继承老师衣钵,王淦昌的学生程开甲也将青春扎根大漠深处,用情怀筑梦大国重器。而程开甲是中国唯一一位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荣誉于一身的科学家。

 

1937年,程开甲被浙江大学录取,本科毕业后留在浙大物理系任助教,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程开甲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上用正则运动方程导出狄拉克方程,完成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的推导。1960年,他接到命令,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分管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两大块工作。从那时起,他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工作了二十多年。

 

在每一次的核爆试验结束后,程开甲总想在第一时间进入爆心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次比赛中,团队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在主讲人讲述时,饰演程开甲及其研究团队的四名同学走上舞台,“程开甲”一边在小黑板上写公式,一边与研究员们交流。在一次核试验开始前,“程开甲”正焦虑地在实验室内踱步,听到惊天核爆声后,他火速收拾好衣物与笔记本就要往爆心方向去,研究员们纷纷阻止,还有研究员自告奋勇要替程老去采集样本……面对研究员们的关切,程开甲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只有到实地去看了,心里才会踏实。”听他说罢,四人决定一起赶去爆炸前线。

 

在这一段感人至深的表演后,剧场内又响起了清脆而又沉稳的钟表走针声,这个声音来自浙江大学在百年校庆时赠送给知名校友们的纪念手表。全军挂像英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也有一块。他生前一直戴着这块手表,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

 

以智殉国,至死攻坚,这是林俊德院士精神的写照。他参军入伍52年,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而在生命垂危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他仍然在电脑前用所剩无几的力气去整理国家重要的机密文件,发起了身为将军的最后一次冲锋。

 

“要休息,就坐着,要倒下了,就再也起不来了!”林老倔强了一辈子,这是他面对家人与医生劝阻的最后一次倔强。“希望同学们能够到我们祖国最需要你们去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实现我们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屏幕中出现了林院士夫人——黄建琴老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嘱托。配合着真实的视频画面,董萌苇的讲述更加令人动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而新时代的浙大学子是怎样传承马兰精神的呢?主讲人介绍:

 

“在浙大,马兰精神代代相传,时代的接力棒来到了新一代的手中,越来越多的浙大学子受前辈事迹的影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国防事业,筑梦大国重器,树立起共和国的脊梁!”

 

在节目的最后,六位演员一齐回到舞台上。他们与主讲人一起举起右臂,庄严宣誓,“让我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备战故事

 

从接到比赛任务到完美收官,“马兰精神”宣讲团快马加鞭,用20天的打磨,呈现出一个有灵魂、有力量、有温度的演出。

 

情境式宣讲,要以宣讲内容为主,情境演绎为辅。这是团队成员们的一致意见。基于此,大家把大力气花在了文稿创作和PPT制作上,对王淦昌、程开甲、林俊德三代浙大师生的事迹加以编排,传承并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

 

如何在短短7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反映浙大马兰人身上的精神品质?讨论之后,大家决定将他们身上矛盾冲突色彩最为明显的几个故事片段搬上舞台:

 

已经在学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王淦昌,在面对祖国的号召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国家需要而隐姓埋名17年,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马兰基地负责理论研究和数据处理的程开甲,在每次核爆之后都想成为进入爆心的工作人员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尽可能快地分析得到试验结果,面对同事们的阻拦,他说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只有到实地去看了,心里才会踏实。;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毕业几年后就进入了位于大西北的马兰基地,参与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而就是这样尽职尽责几十年的林院士,在他查出胆管癌的晚期,也从未停下为国家工作的步伐,直到他看不见屏幕、拿不动鼠标、发不出声音。

 

在确定了宣讲的主体内容后,团队开始撰写讲稿并反复打磨。宣讲团的同学们精益求精,即使讲稿的内容是他们烂熟于心的英雄事迹,但对讲稿的调整一直持续到了比赛前两三天。他们反复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是否准确、合适。

 

另一方面,为了让情境演绎与宣讲的内容相辅相成,负责制作PPT的同学阅览了《横空出世》《东方巨响》等多部核试验相关的资料片与影视作品,截选了十余个片段剪辑后插入幻灯片中;并根据主讲人的语速对剪辑片段的长度进行反复调整,最后的工程文件总共达到了50G。在排练的前一天,为避免现场设备导致的PPT不兼容问题,他又加班加点将几个风险点加以调整和控制、做到有备无患。在观看《横空出世》的时候,有一个片段非常触动我。核试验团队要计算一个非常复杂的定积分,但那时候,全国范围内只有一台在中科院的计算机,并且也正被投入到另外的重要项目之中。核试验团队只能人手一个算盘,集中在一起没日没夜地计算,偌大个图书馆,净是噼啪的算盘声……在反反复复计算了5次之后,试验团队才咬定了俄方数据有误,自己的计算结果才是正确的。

 

这个片段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依然坚持高难工作的坚毅与决心,这也正是马兰精神的内涵之一——‘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而在如今科研条件充分的境遇下,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更好地投入精力在国家重要的科研领域,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添砖加瓦。”孙思杨说。

 

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团队成员们在服装和道具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为了较好地还原王淦昌海归学子的形象,团队成员们根据王淦昌的部分照片资料,决定用老式条纹藏青色西装作为表演服装;而与王淦昌交流的“领导”的服装,则是选择了贴切时代背景的黑色中山装。在程开甲情景剧的服装选择中,团队成员们也查找了许多60年代、70年代科研人员的照片进行参考,最终选定在黄绿色军装外面套一件白大褂的方式。

 

不仅如此,为了让情景剧有更好的表现力,同学们对道具的选用和摆放也做了许多要求。比如王淦昌手里的手提箱,是在服装店特地挑选的老式手提箱,在租借时老板还反复叮嘱大家一定要轻拿轻放,箱子的提手与箱身的连接已经非常脆弱。领导递给王淦昌的茶杯,是印有“为人民服务”与毛主席头像的搪瓷杯,光是看着就觉得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当程开甲情景剧的几位成员收到黄绿色军装时,他们看着几条布带愣了神。这时,程开甲的扮演者,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赵金栋在搜索了照片后才知道,那些布带是绑腿带。随后他又带着另外三位演员一起观看视频,学习训练绑法。

 

敲定灯光效果是彩排的重点任务之一。用哪种类型和颜色的灯光,光圈用多大,何时亮起和熄灭,不同灯光之间如何过渡……这些都会影响舞台效果。负责灯光的幕后工作人员李杨宁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根据排练时的现场效果有的放矢、快速调整,确定了一套既出效果又不易出错的方案。

 

在彩排现场,宣讲团的同学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充分利用了仅有的两次彩排机会,对站点、进场、下场等进行了充分论证。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又抓住最后的时间,聚集在酒店的房间内排练了一遍又一遍,各自对照录像抠细节,力争让每个吐字发音、每个姿态动作、每个衔接过渡都连贯无误。“情境式演绎,其实对参加本次比赛的几位宣讲团成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大家几乎都没有表演的经验,排练也基本都是参考先前搜集的电视节目。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抓耳挠腮、一次次的推翻重来后,我们收获了‘最想要的效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李杨宁说。

 

2017年,浙江大学马兰工作室成立,马兰精神宣讲团相继问世,一群青年学子聚在一起,开始了他们对马兰人与马兰精神的挖掘,先后推出了宣讲课、音诗画、话剧等多种形式,旨在向校内外传播马兰精神。

 

“这次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这次机会,我们对前期工作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整理和总结,也希望能用情境式宣讲这个新形式为马兰工作室立下新的里程碑。”

 

“马兰精神”宣讲团指导老师机械学院辅导员陈熠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