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期,一起看看专家学者们如何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科教兴国。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家科技自强自立的进程中必须发挥领跑作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眭依凡

基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之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报告的第五部分作了完整的阐述,并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失之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我们不仅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会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丧失国际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既是融合了高水平、高质量、高投入概念的教育、科技、人才实体,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使命责任驱使下,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并充分发挥自身高端专业人才及高新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为攻克我国高新科技薄弱领域、提升我国高新科技的竞争力起到领跑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三大战略中的枢纽作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张应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枢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汇聚性载体。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个服务方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努力培养和加速积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把握正确方向,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校长 徐小洲

科教兴国战略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高层次人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必须勇挑历史重担,彰显更大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高等院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理解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立足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决杜绝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走错、走偏、走歪,坚决纠正重才轻德、才高德薄等弊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创新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阚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更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发展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破除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短板,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注重把握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营造宽松、包容、和谐的育人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更多人实现多元发展。二是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机构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合作,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三是探索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推广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倡导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科技革命呼唤教育深度变革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元涛

新的科技革命使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科技革命的新进展,智力等软性因素较之体力因素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呈现出迥异于往昔的社会景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数字革命重塑了人类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展,直接关乎其在科技进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也往往决定着其能否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

作为人类智力的延伸,人工智能技术能极大地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相互作用,形塑了新的社会形态及其治理模式,并内在地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而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掌握,还是人类智能的充分开发及正确运用,都主要依赖于教育事业。只有教育才能充分助力于人类智能的充分发掘和人工智能的充分运用,推动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担负着尤为重要的使命,关系到每个个体的成长,关乎社会的和谐进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强盛、长治久安。只有立于教育革新潮头,才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使中华民族发展动力持久强劲,复兴大业行稳致远。唯有如此,方能更充分地释放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内核价值。

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副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 李木洲

放眼当今世界各国,谁拥有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能够培养源源不断的拔尖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该论述不仅指明了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也对我国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表面上是国家由注重人才外引转向了人才自育,其实质是国家教育意识的重大觉醒。它要求国家教育发展能够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

具体而言,它既要求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度变革,也要求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教育考试选拔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相信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将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世界级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以创新驱动科技强国建设

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 韩双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持,应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一要树立科学创新观。坚持求是、求实的创新观,以理论创新为牵引、实践创新为推动,发挥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力量。二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治理水平。三要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自主创新,树立以我为主的科技自信;在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的开放合作,参与全球科技秩序制定,提高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全球竞争力和持续活力的良好创新生态。

在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成为世界人才中心和知识生产高地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副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 吴寒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均将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以期在人工智能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前沿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抢占先机。作为生产高深知识和培养、吸纳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理应在科技变革与文明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身处关键历史节点,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基因工程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稍有松懈即意味着巨大的代差和难以弥补的竞争劣势。如何使我国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和无可逆转的文明形态迭代中跻身世界前列,这无疑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者亟需思考的现实命题、时代命题。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高层次尖端战略型人才的汇聚之地,在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持续营造和维护良性、有序,且符合知识生产一般规律的学术氛围、学术文化、学术生态。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与知识生产应主动对接国家需求,通过各学科领域创新为持续缩小相对贫富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提供方案,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出更大贡献。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阙明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当前,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二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特色,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化普职融通。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四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