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

第二版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大学报  第800期  第二版

编者按:近日,学校召开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研究生代表座谈会,同学们围绕学校使命愿景谈畅想、谈思考,并对爱校荣校、繁荣校园文化提出一系列的建议。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既要德才兼备又要勇于创新

南君培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直博生

 

99日,学校发布了使命愿景大讨论的通知,通知发布以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学校的使命愿景是什么?

我认为,学校的使命愿景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就是双一流建设,今年学校已经迈上了第二步新征程。

第二个方面是学校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支撑,就是如何更好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贡献浙大力量。

这两个方面的使命愿景是一脉相承,紧密关联的。我认为,两个方面的使命愿景主要依靠两个变量关联起来,一个是人才,一个是科学技术研究。

双一流建设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创新高质量的科学技术研究,才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围绕着学校的使命愿景大框架,我们校博士生会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要带领同学们一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一起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追求创新突破和更高质量。校博士生会主要在思想引领、学术氛围营造、文化艺术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力。

思想引领上,校博会通过带头学习和在服务中引领两条线并进。今年建党百年,我们在线上公众号推出了每月一学”“小博学时政

历史回眸等版块,线下积极组织校院两级研博会骨干一起学习党史校史,院系研博会骨干再在院内组织学习,从而带动全校研究生一起学习党史校史。另一方面,校博会在举办的师说、博士生创新论坛、C9高校研博会论坛等各项活动中,将家国情怀、科研报国的思想种子融入其中。

学术氛围营造方面,校博会构建起了3大品牌学术活动(师说、博创、启真杯)和4大特色学术平台(A-Pi、研学空间、优博论文宣传、每周学术讲座)工作体系,努力汇聚丰富优质的学术资源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引导健康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文化艺术建设上,校博会主要打造了美育课堂、四季舞会等活动,丰富同学们科研之余的生活,促进研究生群体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培养对艺术的热爱,陶冶情操。

社会服务方面,校博会运营博士生报告团,给全校研究生同学提供了一个走上社会,走进政府机关、军营、企业、社区、中小学宣讲的平台。引导同学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更要发扬学者品质、学者情怀,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将科技文化火种传到社会上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国家社会。

对标学校的使命愿景,我们的工作还有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在网络舆情引导,在网络空间发出正能量的声音方面有待加强。比如,在校史学习,校园历史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当前我们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节点,会组织纪念仪式,但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学校丰富的西迁历史财富,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从校史中汲取到精神力量,涵养人文素养。

 

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要为己

任耿昊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习总书记对浙大提出的总要求,作为一名公共管理学子,我想结合自己所在学科的发展,就立足浙江这一要求和社会服务这一维度谈谈我对于学校使命愿景这一议题的思考。

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深刻感受到,从2020年开始,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讨论议题呈指数型的爆炸式增长。在我看来,如果说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全国高校的公管学科进入了发展快车道,那立足浙江则是我们浙大公管学科在新发展阶段最大的禀赋优势。

我必须和各位老师同学汇报: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学生,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异常兴奋——兴奋的原因正是我们学校立足的浙江大地可以说是全国最适合开展公管学术研究的土地。无论是建设重要窗口及其所迸发出的层出不穷的地方政府创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一马当先、勇立潮头的数字化改革,亦或是眼下如火如荼开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是完全踏在政府体制创新与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浪尖上。尤其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可谓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一盘棋。而这些地域优势为我们公管学科提供的研究样本、原始材料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独一份的,这样绝对的地域优势为我们带来绝佳的研究优势。那同样,我们绝佳的研究优势也必须且能够反哺浙江。以天下为己任是我们浙大的办学初心,也是我们公管学院的院训。今天,我们在这里畅想新发展阶段学校使命愿景,我认为应当从社会服务的维度聚焦学校对浙江的区域贡献。我们需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要为己任,扎根浙江、服务浙江,以学科建设作为服务能力的根基,在为浙江政府创新与改革发展提供浙大方案中谋发展,在服务浙江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些国之大者中求辉煌,向历史、向社会、向人民贡献浙大智慧、履行浙大担当!在以文化人中形塑求是创新的浙大人魏颖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博连读生繁荣校园文化首先要明确校园文化概念所指。有学者(沃勒《教学社会学》)指出,校园文化是由年轻人(也就是学生)自发自觉形成的文化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权威群体有意安排的文化组成的。这种有意安排的文化,是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与教育期待的文化。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中充满着应然文化与实然文化、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种宣传口号,也不是各种文化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以文化人中形塑求是创新的浙大人。

二是打造一个文化场域。校园文化往往形成并作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研究两个场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细微处挖掘积极元素,向图书馆、咖啡吧、研学空间等公共空间定点投放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学习研究这个场域,可以通过开设《校史文化》等公共素质课帮助研究生群体增进对校园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在课堂教学和科研训练中,合理适当地引入思政元素,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协同作用中帮助同学们树立心怀国之大者、勇于啃硬骨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为学与择业情怀。同时,要适当扩展文化场,走进社会,打造具有浙大风格和浙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如此,才能打造一个更鲜明、更生动、更立体的校园文化

三是把握一个文化抓手。这一点主要是基于我自己的学生工作经历。社团是一群学生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诉求而自发自觉形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我现任学校研究生骨干讲习所第十七期培训班秘书处副秘书长,曾任浙江大学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我发现以思想政治和理论研究为特点的同类社团很多,但在活动开展中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我建议,可以将同类型的校院两级社团进行优化重组,向社团文化建设要质量。或是建立合作机制,引导资源共享,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从而打造一批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研究生社团。

 

传承学科精神坚定医者初心

周梦豪医学院2017级直博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今年3月份在讲话中再次提到,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探讨学校在新发展阶段的使命愿景时,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应当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为感召,为践行健康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更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要以人民幸福为国之大者。立足自身,我认为医学研究生所心怀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在高校附属医院这一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借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东风,激励自身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和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依托学校广阔而优越的平台,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这样才能够最终在医疗、创新科技等领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浙江大学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我们也将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

除了医学生的身份,我同时也是一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担任这一职务帮助我更好地进行了一些思考。支部今年先后入选了全省高校首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我们党建工作的特色就是支部建在传染病重点学科上,依托学科与党建的深度融合,在传承学科精神中强化支部成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引领中提升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奉献精神。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也在传承学科精神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医学精神的代代相传。以传染科为例,王季午教授、马亦林教授、李兰娟院士等前辈就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一代接一代地为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医学前辈们为人民健康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更深切的理解了何为爱校荣校的实际行动。今年是我在浙江大学的第十年,母校已经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我也相信,将来以浙大学子的身份服务社会,才是爱校荣校最生动的体现。

各个学部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也应当各具特色地以开放的姿态在校园中展现,使得校园文化更加繁荣。对于我们而言,可以在鲜明地展现医学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感受医学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医学院举办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展览设置在医学院科研辅楼一楼,通过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让广大学子深受教育和触动,更加明晰如何走好脚下的路。

 

深度融入学校改革发展

朱闻宇能源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我主要立足于研究生如何更好的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并结合半年多自己在党委统战部联络工作室开展实践锻炼的工作感悟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校发展需要每位成员的努力,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是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之外的其他方面如何更好融入学校发展,我想校内管理服务岗位实践锻炼项目给出了部分答案。

这个项目是学校这两年刚开始探索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相较于校外实践,学校自己的平台可操作性更强,可以更好的培养适应学校发展的具有浙大特色的时代新人;项目在设岗上都是学校各核心机关部门,一定程度说拔高了参加实践锻炼研究生的站位;相较于其他校内锻炼,校级机关大量的优秀前辈和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也容易让学生骨干获得更深远的成长帮助,形成体系化的工作方法。

上半年,国家、学校发生了多件大事,这给我们这期参加锻炼的研究生搭建了一个极具挑战的舞台,我自己、包括有了解到很多位同学上半年一直紧跟着部门的工作节奏,忙的时候常会出现每周45天在岗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情况,我想这也是形成了研究生深度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一线的生动局面。

在具体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成绩,自己能在学校高速发展建设这班列车上贡献一些微薄之力,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爱校荣校的情感不断加深。

对于之后该项目的发展,我主要有两点简单的想法:

一、经历了半年的实践锻炼,我想这个项目对于研究生自身和学校发展都是有益的,为激发更多的研究生骨干发挥自身优势,有条件的部门可以加大设岗力度,暂未开放岗位的部门可以尝试设立岗位选聘优秀研究生参加,拓宽覆盖面,让更多充满活力和渴望锻炼的研究生骨干真真切切的去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奉献青春力量,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逐步推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二、作为学校自己的平台、研究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犯错会有较好的缓冲地带,这就使得为了保证实际锻炼功效,设岗单位要敢于压担子、派任务、提要求、做沟通,尽力做到主线与支线工作齐备,攻坚与日常工作兼顾这样一种效果,研究生自身也要借助这些机会,不畏难,不畏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提高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时代赋予了我们独特的使命。有幸被选派到党政岗位实践锻炼,应正确理解学校传帮带的深远构想,坚持践行行远自迩、笃行不怠的作风,提高自身站位、提升自身本领、恪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工作、做好职业规划,让爱校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荣校成为内心的文化自觉,兴校成为理想的使命愿景。